第12版:综合新闻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3年8月27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重庆九龙坡白市驿镇海龙村党委书记鄢静——
“百姓富足我幸福”
本报记者 吴陆牧

夜幕降临,华灯初上,宽阔的广场上,男女老少和着欢快的节拍跳起“坝坝舞”;广场周边,宽阔的街道两旁,一幢幢联排别墅错落有致,一片片厂房仓库整齐划一……这景象不在城市,是重庆市九龙坡区丘陵地带的白市驿镇海龙村的真实面貌。

12年间,海龙村从一个欠债73万元的山区贫困村发展成为经济总产值超过20亿元的“小康村”。村民觉得,能过上今天的好日子,多亏了村党委书记鄢静,“他是为百姓造福的好书记”。

今年50岁的鄢静是土生土长的海龙村人,当过代课教师、做过伙夫、杀过猪、做过生意。2001年,面对破败不堪的村容村貌,根据村民意愿,海龙村老支书动员鄢静回村,“带大家一起干”。“如果大家信任我,我一定要把村子搞好。”这一年,他回到海龙村当上党支部书记。

上任不到一个月,他跑遍家家户户,和村民拉家常,与村干部谈心,共商发展大计,加快发展步伐,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生产生活条件。

鄢静干的第一件大事就是修建通往集镇的水泥路。“当初修路时,村集体债台高筑,群众也不买账。因为公路要穿过自家的池塘,一位村民不同意给公路让道。”这位村民声称,除非鄢静下跪求她。面对此景,鄢静出人意料地跪下了。“男儿膝下有黄金”,这真情一跪,让阻挠修路的群众让路了。不到3个月,长4.6公里的致富路修通了,此后一年里,海龙村修建村级公路2条,硬化路面1.4公里,为招商引资打下了基础。

鄢静有一股犟劲。凡是确定了的目标、看准了的事情、选准了的路子,非干成不可。为了把经济搞上去,2003年,鄢静抓住重庆主城产业转移的机遇,带领村两委班子成员建起海龙中小企业创业与发展基地。建厂房的资金不够,他就发动村干部凑了90多万元。企业观望情绪浓厚,他就动员租住自己房屋的正博机械制造有限公司第一个搬进村集体建的厂房,自己却因此每月损失5000元房租。海龙村入驻的企业越来越多,村集体收获了“第一桶金”。

2007年,重庆市推进城乡统筹综合配套改革,鄢静带领村民研究制定发展规划,确立了“发展集约化、产业特色化、工业园区化”的经济发展思路,吹响了海龙村二次创业的号角。海龙村实行“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中形成的量差归集体所有,产生的价差归集体所有”的办法,采取“村委会+公司+股民”的运作模式,动员村民入股200多万元筑巢引凤,并鼓励村民自主创业。目前,全村有65户家庭办厂开公司,形成了以机械制造、木业加工为主,兼有建筑安装、商贸服务和花卉苗木种植产业布局。

海龙村如今已成为重庆统筹城乡发展先行示范村。截至2012年底,全村共引进企业153家,村民年人均收入20580元。村里还修建了3520平方米的龙文化休闲广场和宽敞的村级服务中心,医疗室、警务室、幼儿园相继落成。村里每年按不低于集体收入20%的比例,建立了民生关爱资金,为村民办理养老和医疗保险。

“让村民像市民一样生活,百姓富足我幸福。”面对未来,鄢静充满信心地表示,下一步,海龙村将成立自己的股份公司,让村民参与股份合作,壮大集体经济,推动农民致富。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