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综合新闻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3年8月24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中国智慧成就天神之“吻”
——记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八院对接机构研制团队
本报记者 曹红艳

接触、捕获、缓冲、校正、紧锁、密封……6月13日16时17分,神舟十号指令长聂海胜一边轻轻挥手,一边“游”进天宫。这一刻,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八院对接机构研制团队的科研人员一片欢腾——17年心血浇灌出的梦想,再次在浩瀚太空完美实现。

17年来,在没有任何外援和经验借鉴的情况下,对接机构研制团队立足自我研发和技术创新,用中国智慧成就了天神之“吻”,使我国成为继美国、俄罗斯之后第三个自主掌握空间交会对接技术的国家。

不放过任何一个疑点,不带一个隐患上天

对接机构研制团队的科研人员们始终秉承“载人航天,人命关天”的责任与使命,一切从航天员安全出发,为交会对接任务的圆满完成竭尽了全部智慧与心血。

2007年,研制团队在进行对接机构地面模拟试验时,测得分离角速度超过了指标要求。角速度过大,就可能导致天宫一号和神舟飞船发生碰撞甚至侧翻。设计师们开始了无休止的攻关、分析、试验,再攻关、再分析、再试验……经过170多次反复试验、分析和改进,长达一年半的艰辛努力之后,分离角速度终于达到了设计要求。

“如果事情没做‘透’,自己就放心不下。”副总设计师张崇峰承担任务以来,坦言自己天天如履薄冰。

2010年农历腊月二十七,对接机构捕获缓冲试验已接近尾声。突然,捕获传感器信号异常。

经过分析,这种故障出现的概率为千分之一,而且对交会对接没有影响。但为确保安全,两总系统立即要求归零、开会讨论、拿出解决方案,就这样,张崇峰一直到除夕晚上6点多才离开单位。

那个春节张崇峰没有过好。农历正月初二,他就和大家扑在了技术攻关上。那时他只有一个念头:早日排除故障,绝不能让问题上天。经过9天9夜的奋战,他们终于找到了症结所在,消除了这千分之一的隐患。

攻关的路虽然漫长,但我们终究胜利了

实现交会对接任务,最关键的是一把把交会对接锁,正是这些力大无穷的锁钩在交会对接时将天宫一号牢牢抓住并锁定。

特级技师王曙群刚接触对接机构装调时,感觉没啥难的,以为一定能在短时间内做出来。但接触的时间越长,问题发现得越多。为保证对接、分离成功,不但相关各舱室的气体不能泄漏,舱与舱之间也要“天衣无缝”,而且对接时必须保持平稳、牢固,不能剧烈晃动。为此,锁钩要同步锁紧、同步分离,这就好比在太空中“拧螺丝”。为了做到这两个同步,包括王曙群在内的总装组在装配过程中必须边装配、边调整、边试验。

经过多次试验,王曙群他们发现试验结果与设计相差很大,而且偏差毫无规律可循。从那天起,他便和这个问题较上了劲。他走路时想、睡觉时想,有时在饭桌上还会情不自禁地用手比划……经过近一年的试验、摸索,反复比对大量试验所取得的数据,王曙群首先提出“对接锁的问题与锁钩的钩间距关系密切”,为团队拨开了云雾,一举解决了困扰对接机构团队近2年的对接锁系同步性协调难题。试验成功后,王曙群说,“攻关的路虽然漫长,但我们终究是胜利了。”

2012年5月17日,做完心脏手术45天之后,总师助理柏合民不顾“静卧3个月”的医嘱,回到了工作岗位上。他说,“即使生病了,我也要到现场看着。”

在载人航天工程飞船系统和空间实验室系统副总指挥叶勋的眼中,团队中像柏合民一样的人比比皆是,“因为任务的需要,团队中很多年轻人跟着我们各地奔波,以至于有的同志没时间谈恋爱、结婚;更多的同志没法孝敬老人、照顾家人。”

就是这样一群人,研制出了世界领先、器件国产化率达99%的对接机构,以及一整套世界一流的地面模拟试验设备,获得发明专利30余项。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