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支怒海争锋、勇立潮头的特殊队伍。这是一群不畏艰险、舍身救人的海上勇士。在茫茫的大海上,他们以生命作谱,以信仰为乐,吟唱出一曲海上安全保障的英雄壮歌:印度洋海啸,他们远赴泰国执行水下志愿清障任务;北京奥运会,他们负责青岛奥帆赛的水上安保;神舟系列飞船发射,他们在海上执行应急保障任务……
对北海救助人来说,这是在磨砺中成长的10年、是与狂风恶浪搏斗的10年、也是为国家担当海上救助重任的10年。10年里,他们累计完成特种救助任务2498次,在惊涛骇浪中顽强拼搏,使378艘遇险船舶转危为安,在死亡线上舍生忘死地挽回了6774名遇险人员的生命,直接获救财产价值超过140.86亿元。
北海救助人以实际行动保障了人民群众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实现了国家组建北海救助局这样一支专业海上救援队伍的初衷,为我国北部海域筑起了一条坚固无比的海上生命线。
临危受命寄厚望
“北海救助局的成立是临危受命,也是海运事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结果,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事故推动。”北海救助局副局长郑健告诉记者。
进入上世纪90年代,我国航运业迅猛发展,但是由于很多船只对安全生产不够重视、船员素质良莠不齐、船舶和公司管理方面存在隐患,以及海上专业救助力量构建滞后等不利因素,导致我国航运业在渤海湾海域一度付出了惨痛代价。
1999年11月24日,渤海湾发生震惊世界的特大海难,山东烟台渤海轮渡公司的“大舜”号滚装船在风高浪急的海面上沉没,船上282人葬身海底。保障我国航运业海上安全迫在眉睫。
为此,我国决定将救助和打捞分开,建立一支装备精良、人员精干、技术过硬、作风顽强的专业海上救助队伍。2003年6月,交通部在烟台、上海、广州分别组建起北海、东海和南海救助局,并建立3个配套的救助飞行队和20多个救助基地,初步形成了海陆空立体的救助体系。
“北海救助局责任海区北起鸭绿江口,南至连云港,辖区水域面积25.7万平方公里,海岸线长达5823.4公里,占我国海岸线总长的近三分之一。”郑健告诉记者。
为了更好地保护整个辖区海域安全,北海救助局在烟台、天津、渤海海峡海区等重点水域设立12个救助值班待命点,加上各个基地的华英艇5艘及数十个飞机起降点,在辽阔的北部海域编织了一张“救助网”。
惊涛骇浪创奇迹
2011年10月9日,“辽丹渔26628”轮在烟台西北50海里处被撞翻扣。北海救助局立即出动,经全力营救,4名遇难人员被打捞出水,另外4名被困底舱的幸存人员被成功救出。
提起那次救援,队员王海杰至今还心有余悸,“当时船翻扣在海面上,在风浪中摇摆不定。探测到还有生命迹象后,我们马上潜入水下展开救援行动。”
由于船舶翻扣,船内大量物品以及原来的水泥地板都堵在了舱口,艰难清理了1个多小时后,王海杰才勉强挤入居住舱。这时,突然一双大手紧紧地抓住了王海杰的手臂,王海杰马上通知岸上,“找到幸存者了!”终于,王海杰清理出一块可以允许他露出水面的空间,此时他发现:4名被困人员紧紧地贴在只有半米见方的狭小空间内,海水已经没到了脖子。最终,4名被困人员相继获救上岸。
“再晚10分钟,我们就撑不下去了。”获救人员刘晓回忆说。
如果说王海杰和他的团队是一支专业救援队伍的话,那么在北海救助局还活跃着一支由当地志愿者组成的“准专业”救捞团队,他们在海上救援中同样扮演了重要角色。
2006年9月26日,北海救助局大连基地在渤海中部长岛县成立南隍城救助站,3名工作人员全部是渔民出身。站长孙清虎告诉记者,经过几年发展,他们已经从北部5个岛上发展了40名志愿者,志愿船只也增加到8艘。
打铁还需自身硬
“即使是在炎炎夏日潜入水中,身穿厚厚的潜水服也无法阻挡彻骨寒意”,应急反应救助队队长梁希德告诉记者。他的团队承担着北纬35度以北海域及港湾、江河、湖泊等水域的水下人命救助和抢险打捞任务。自2003年6月28日成立以来,他们24小时待命,紧急出动911次,成功救助12艘翻扣船舶中的26名被困人员。
只有掌握丰富的救助知识,加上平日里练就娴熟的技术,才能在困难与危险面前挺身而出,发挥专业救助队伍的优势。
近年来,随着我国海运事业的快速发展,船舶也向着大型化、快速化方向转变。“这意味着,一旦遭遇险情,救助难度及要求将进一步提高,这无论对救助设备还是对海上救助人来说,都面临更为严峻的任务。”郑健告诉记者。
针对这些挑战,北海救助局大力加强人员培训,不断提升实战能力。救助队员们不执行任务时,每天都要进行严酷的实战训练。
“平时我们是‘看图纸学理论’,一旦有船舶坞修,我们就现场学。对船底舵轴、侧推器、海底门进行观察了解,这些知识的积累为待命船舶及遇险船舶的水下清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救助队员程延达说。
北海救助局的救助设备在主机功率、续航能力、航速改善等方面也都有不小提升。“北海救203”轮还配备了直升机悬停平台,以便在救助中与直升机相配合,提高救助效率。
“不断提升海上救助能力,保障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出色完成国家交办的任务,是我们的奋斗目标。”郑健掷地有声地告诉记者。
用责任托举使命
本报评论员
“把生的希望送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这不是一句口号,而是救捞工作中的真实写照。是什么力量激励着救捞人在关键时刻舍生忘死、赴汤蹈火,支撑他们忠实履行职责、战胜艰难险阻、创造救捞奇迹?
这力量源于坚如磐石的政治信仰。过去10年,我国交通救捞系统共挽救了34030条生命,其中80%以上是在大风大浪极端恶劣气象条件下、冒着巨大的风险从死亡线上抢回来的。每救一个人,每救一条船,都是感人肺腑的传奇故事。救捞无小事,事事连民心;心中有明灯,才能不迷向。一批批救捞工作人员把人民的安危高于一切的政治信仰牢记心中,凝聚起攻坚克难的强大正能量,不断创造救捞奇迹。
这力量源于对人民深沉的爱。救捞事业是以人为本、救生救难、积德行善、造福百姓的事业,正是凭着对人民深沉的爱,救捞工作人员才始终无所畏惧、冲锋在前,不放过任何一次保护人民生命财产的机会。
这力量源于每一位救捞人员的责任担当。作为国家专业救援队伍,每一名救捞人员把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国家财产、环境安全作为一种责任、一种担当、一种荣耀。为了这份担当,救捞人员刻苦锤炼过硬本领,不断提高救捞能力,确保关键时刻能够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必胜,真正让党放心、让祖国放心、让人民放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