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版:国防天地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3年8月23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锻造能打硬仗的红十字方队
本报记者 张 忱

坐落在西北地区的解放军第451医院,建院62年来把为兵服务、为战斗力服务放在首位,被总部评为“全军为部队服务先进单位”,被兰州军区表彰为“保障打赢、服务部队十佳单位”。

军队医院核心是为兵服务

“军队医院不是世外桃源,‘向钱看’也曾让个别医护人员迷失方向。”解放军第451医院政委王琦锐坦率地说,“前些年,受社会不良风气影响,少数医护人员中出现了‘欢迎自费的,偏重交钱的,冷淡当兵的,应付离退的’现象,服务质量滑坡。”上任第一天遇到的尴尬事,王琦锐记忆犹新。

那天,一位从几百公里外赶到451医院看“肚子疼”的战士,因为说不清病情,接连被3个科室踢“皮球”,直到医院下班了也没做上一项检查。战士把王琦锐堵在电梯里当面质问:“这里还是不是部队的医院?”

“军队医院因兵而立,脱离了‘为兵’这个核心,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医院党委决心对医院发展纠偏正向,很快成立了由院长、政委挂帅的为兵服务办公室。一系列措施随即出台:350张床位为部队官兵开设,大型高技术医疗设备用于常规检查项目;确立军人看病零陪护、住院零待床、检查用药零审批、服务零投诉的“四零目标”,以及挂号、就诊、检查、治疗、取药“五个优先”,制定了《为兵优质服务细则》等30多项专门为兵而立的制度,军人特诊中心让官兵看病有了到家的感觉。从此,为兵服务成为评功评奖、绩效考评的第一指标,并实行一票否决。

2008年,在总部的规划下,全军部队医院开始了新一轮基础设施建设,选择又一次摆在451医院面前。是抓住机遇抢市场还是紧贴需求为战场?451医院选择了借市场“之水”行为兵“之舟”,让医疗条件“水涨”实现为兵服务“船高”。今天的军人特诊中心就是当初的整形美容科。过去,451医院美容科在地方上很有名气,经济效益也很好,但与服务战场关系不大。医院毫不犹豫地对这个科室进行了转型改造,把更多的医疗资源投入到为兵服务上。

有人算过一笔账,撤销美容科设立军人特诊中心,医院每年不仅要少收入500万元以上,还要补贴数百万元。然而,医院党委也算过一笔账:用有价的钱来换得部队官兵无价的健康,值!

既能穿白大褂也能穿迷彩服

2011年1月,战士何江兵突然倒在训练场,被连夜送到第451医院。专家会诊,他患了急性脊髓炎,导致四肢瘫痪。这个病是世界难题,昔日的“训练标兵”知道自己的病情后,一度失去生活信心。“不要灰心,咱们一起战胜病魔!”医护人员亲切的话语透出坚定的信心。医院经过6次会诊,又通过远程系统向北京、上海、南京等大医院专家请教,制定了药物、理疗、康复综合治疗方案。经过一年的精心治疗,何江兵不仅站了起来,而且还回到了训练场上。

2011年7月,某部飞行员张提发小脑突发大面积梗塞,生命危在旦夕。“救过来估计也要残废了。”专家会诊后给出这样的结论。“只要有1%的希望就要尽100%的努力。”空勤科主任张青、神经内科主任周柏玉带领攻关小组,将手术治疗、肢体康复、心理干预融为一体。50天后,张提发康复出院;半年后,他重返蓝天。

不抛弃不放弃救治官兵的例子还有很多。医院医务处主任王博说,“作为军队医院,倾心竭力保护官兵健康是使命职责”。

“战场保不赢,一切等于零”、“既要能穿白大褂,也要能穿迷彩服”,是医院党委对全院医务人员的明确要求。院长李伟告诉记者,为提高应急快速反应能力,近几年,医院重点扶持与战斗力关联密切的伤科、骨科、空勤科等7个科室,23项科研成果直接服务于部队官兵。医院自筹2000多万元,建设可存放整套野战卫勤器材和车辆的地下战备库室,应急条件下,医疗队15分钟就能全员全装集结完毕。四川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医院3支医疗队驰援灾区,100多天里诊治伤病员20000多人。

在海拔4000米的昆仑山腹地举行的野战卫勤保障能力综合演练中,451医院的救护车穿梭在前线与野战医院之间,救护队员用手持电子伤票快速读取伤员基本信息,紧急处置后分类后送。远程会诊车、放射诊断车、野战手术车等装备搭建起野战医院,新型战时卫勤保障信息系统把医疗、防疫、心理救援迅速连为一体。

总部领导称赞说,这是一支能打仗的红十字方队。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