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版:数据解读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3年8月22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如何看待重要经济指标“不匹配”
本报记者 林火灿

今年上半年的宏观经济运行数据公布以后,不少读者发现,一些经济变量的关系指标之间存在不匹配、不协调的现象。比如,工业用电量增长处于较低水平,工业经济却保持相对较高增速;比如,宏观经济增速放缓,就业状况似乎未受多大影响;再比如,全国财政收入增速回落幅度明显高于GDP增速回落幅度。这究竟是为什么?又该如何看待这种变化?

实际上,一些经济指标之间的关系“不相匹配”,只是按照惯常的分析评价方法得出的一种判断。如果我们换一个视角,加以深入分析就会发现,这种“不匹配”恰恰反映了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经济增速从两位数向一位数转换的过程中的新变化。这里面,虽然有经济增长放缓的影响,但也反映了我国在调结构、转方式方面的新变化,对经济未来长期发展更多意味着积极因素和有利条件。

用电量增长赶不上工业增长

我国工业经济结构有明显改善,特别是高耗能行业增速放缓,高新技术产业增速有所加快。在节能减排的目标压力下,企业大力开展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单位产品的能耗不断下降

今年上半年,全社会用电量累计24961亿千瓦时,同比增长5.1%,同比增速较去年同期下降0.4个百分点。其中,工业用电量18108亿千瓦时,同比增长4.8%,增速比上年同期提高1.1个百分点;轻、重工业用电量分别为3005亿千瓦时和15103亿千瓦时,同比分别增长4.9%和4.8%,增速分别比上年同期提高1.1个和1.2个百分点。

一般来说,用电量跟工业经济增长之间有比较密切的关系。不过,上半年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9.3%。其中,重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9.6%,轻工业同比增长8.4%。由此可见,工业增速明显高于用电量增速。有人因此开始怀疑相关数据的准确性。

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国民经济综合统计司司长盛来运此前曾指出,用电量和工业经济发展的关系,主要受两个方面因素影响,一是工业内部的结构及其产品结构;二是能源使用的技术创新的程度。从这个意义上说,上半年工业经济指标与用电量数据不匹配,也是工业结构的改善和节能减排取得成效的结果。

首先,今年以来,我国工业经济结构有了明显改善,特别是高耗能行业增速放缓,高新技术产业则增速有所加快。1月份至5月份,六大高耗能行业中,化工、建材、有色和电力行业增加值同比分别增长11.9%、11.5%、13.0%和4.0%,增速较去年同期分别回落0.1、0.6、0.8和1.5个百分点;在投资方面,化工、建材、钢铁和电力增速较去年同期分别回落17.8、4.3、3.9和10.4个百分点。

在高新技术产业方面,前6个月,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长11.6%,比规模以上工业的增速高出2.3个百分点。新技术尤其是信息技术与传统产业不断融合和渗透,形成了众多以新技术、新模式提供服务的新兴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的快速发展,在以较少用电量贡献更多工业增加值的同时,也成为拉动国民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

其次,在节能减排的目标压力下,一些企业大力开展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开发高附加值新品,提高产品质量水平,推广节能降耗、减排治污的新技术、新工艺,开展综合利用,改善生产装备水平,提高了用电的效率。单位产品的能耗不断地下降,这也在客观上拉低了工业用电量的增速。

财政收入增幅回落大于经济增幅回落

上半年我国财政收入增幅的明显回落,受到经济增速放缓的影响,也体现了国家在推进结构性减税和清费方面的成效。“营改增”等措施有利于增强企业活力和经济发展后劲

今年上半年,全国公共财政累计收入同比增长7.5%,增幅同比回落4.7个百分点,公共财政收入增长速度首次低于经济增长速度。其中,中央财政收入同比增长1.5%,由前几个月下降转为小幅增长,并低于地方收入增幅。

为何同期宏观经济增速回落幅度仅有0.2个百分点,而公共财政收入同比增速则回落4.7个百分点?

税收收入是财政收入的“大头”。今年上半年,经济增速的放缓,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与经济指标密切相关的税种收入增速放缓。数据显示,上半年全国税收总收入59260亿元,同比增长7.9%,与去年同期相比,税收收入增速回落1.9个百分点。

在我国的现行税制体系下,70%以上的税收收入来自增值税、营业税和消费税等间接税。这意味着,我国绝大部分税收收入是与商品和服务的价格绑在一起的,会随价格的涨跌而升降。当经济快速增长时,税收收入的增速可能高于经济增速;而当经济增速放缓时,税收收入的增速可能比经济增速更低。仅从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走势看,上半年该指标的持续走低,直接影响到税收增长。

需要指出的是,今年上半年我国财政收入增幅的明显回落,也体现了国家在推进结构性减税和清费方面的成效。为了给企业减负让利,我国加大了结构性减税和清费力度。去年以来,我国实施了“营改增”改革试点;去年12月,我国批量取消30项行政事业性收费;今年实施了上市公司股息红利差别征收个人所得税政策,以及支持流通业发展的税收政策等。这些举措特别是“营改增”的改革试点,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当期财政收入增长,但是从中长期看有利于增强企业的活力和经济增长的后劲。因此,自今年8月1日起,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地区扩大到全国,并将择机把铁路运输和邮电通信等行业纳入试点。据测算,试点地区扩至全国,2013年企业将减轻负担约1200亿元。

经济增速放缓未冲击就业稳定

随着经济总量的不断扩大和吸纳就业能力强的服务业发展加快,相对较低的增速仍然可以创造较多的就业岗位。与此同时,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发挥了作用,而劳动供求关系则在发生变化

今年上半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7.6%,其中,一季度增长7.7%,二季度增长7.5%。

从一般经验看,宏观经济增速的放缓,必然导致就业人数减少,就业率也将应声下跌。不过,统计结果却显示,今年上半年,尽管宏观经济增速略有放缓,但城镇新增就业总体平稳。全国城镇新增就业725万人,同比增加31万人。6月末,农村外出农民工达17111万人,同比增加444万人,增长2.7%;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1%,继续稳定在较低水平。

为何在宏观经济增速放缓的背景下,我国企业用工规模仍保持稳定,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数量还稳步增加,而没有出现大规模裁员和农民工返乡潮?

首先,随着经济总量的不断扩大和吸纳就业能力强的服务业发展加快,国内生产总值每增长一个百分点带动的就业人数增加,相对较低的增长速度仍然可以创造较多的就业岗位。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发展,我国已经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在这样的经济体量下,尽管上半年我国经济增速有所放缓,但7.6%的增速仍然能够带来可观的就业岗位和就业机会。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加快,以物流、网络购物等为代表的现代服务业取得较快发展。今年6月份,我国非制造业商务活动指数为53.9%,其中,邮政快递、互联网信息服务业、环保治理服务业及公共设施管理业等新兴服务业的商务活动指数保持在58%以上。这表明目前我国服务业发展趋于活跃。相比于其他行业,服务业具有吸纳就业能力强的重要特征。当用工人数相对较少的重化工业行业吸纳就业能力下降时,以劳动密集型企业为主的轻工业和服务业很好地肩负起了稳定就业的重任。

其次,劳动供求关系发生了变化。2012年,我国15至59岁劳动年龄人口93727万人,比上年减少345万人,占总人口的比重为69.2%,比上年末下降0.60个百分点。这是我国劳动年龄人口比重在相当长时期里首次出现下降,人口红利趋于衰减。

再次,经过几轮“招工难”、“用工荒”以后,许多企业的用工思路和方式发生了转变。越来越多的企业在经营遇到困难的时候,对渡过难关的信心较为充足,不再采取简单的大规模裁员的办法,而是以停工检修、轮休培训等方式来稳定员工队伍。

此外,就业是民生之本。国家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和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为当前就业形势保持平稳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支撑。

当然,就业是一项滞后指标,在经济形势错综复杂、就业压力较大的情况下,我们仍要高度关注经济走势的变化,统筹做好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等各项工作,确保就业形势总体稳定。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