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零零……”一阵清脆的铃声过后,87岁的孙庆龙大爷走进河北廊坊市大厂县中心敬老院餐厅。“天气热,敬老院为我们安排了专门的食谱,让我们吃饱吃好。”老人指着墙上的一周食谱表告诉记者。
孙庆龙的幸福生活源于廊坊市五保集中供养工作的深入推进。据了解,自2006年河北省率先启动五保户集中供养工程以来,廊坊市投资2亿多元,新建、改扩建农村敬老院45所,供养床位由1228张增加到6399张。目前,全市农村五保对象6260人,集中供养率由15%提高到81.5%,居全省第一。
供养标准“水涨船高”
记者在大厂县中心敬老院看到,老人的房间整洁干净,电视、衣柜、沙发等一应俱全。“以前在家就一个人,没人管。老了老了,又开始享福了!”说起敬老院里的幸福生活,老人们都满脸喜悦。
五保户是一个特殊阶层,种种原因造成他们生活无着。2005年以前,廊坊建有78所乡镇农村敬老院,但规模小、管理水平不高、服务设备简陋。廊坊市委、市政府积极探索新形势下推进五保集中供养的途径,并根据经济发展水平和物价波动水平建立了五保供养资金动态调整机制。2013年,集中供养标准每人每年不低于3200元至3600元,分散供养标准每人每年不低于3240元至3480元。
廊坊市民政局社会救助科工作人员刘翔宇介绍说,在敬老院建设过程中,全市打破了过去以乡镇为单位各自为战的建设管理体制,确立了财政投入、盘活资产、对口帮扶、社会捐助等相结合的筹资方式,解决了资金难题。
温馨服务“提档升级”
在大力抓好硬件建设的同时,廊坊市从细节入手,抓管理上档,抓服务升级。
从2008年开始,廊坊市率先在全省实施敬老院“五个一”建设工程,即每个敬老院“建一个菜园、养一栏猪、养一群鸡、建一个沼气池、开展一批特色文娱活动”。通过“五个一”建设,全市敬老院每年院办经济收入达到300余万元,不仅获得了一定的生产经营收入,降低了财政供养成本,而且丰富了五保老人的精神文化生活。
与此同时,廊坊市还在全市范围内进行星级敬老院创建活动,激励服务人员从细微之处关爱老人。当地还根据五保对象的身体健康情况,全额资助五保供养对象参加“新农合”。目前,全市参合率达到100%。
“我平时好打台球,在区里组织的敬老院台球比赛中还拿过第一呢!”80岁的杜士其老人告诉记者。
像杜士其一样,现在五保老人的业余生活丰富多彩,“周末书画节”、“晚霞板报”、“秧歌队汇演”等多种文体活动轮番登场,大家利用充足的活动时间,疏通筋骨、怡情养性,相互交流、其乐融融。
长效机制“统筹兼顾”
为了让五保老人进得来、留得下、住得好,廊坊市进一步规范农村敬老院机构设置,不断提高敬老院管理服务水平,以长效机制保障敬老院良性发展。
他们制定了《廊坊市农村敬老院管理规章制度》,建立健全了院务管理委员会职责、紧急重大事故报告制度等一系列规章制度。同时建立了量化考核制度和奖惩制度,制定了《农村敬老院服务管理奖惩试行规定》,以严格的内部约束激励机制,不断加强管理与服务队伍建设。全市780多名管理和服务人员中,拥有大中专以上学历及专业技能证书的占到了60%以上;该市连续4年将五保集中供养工作写入市委全会报告和《政府工作报告》,并纳入廊坊市经济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草案。
“我们希望把敬老院建设成为一个展示才华、老有所为的舞台,一所学到知识、老有所学的学校,一所功能齐备、老有所乐的乐园,一个亲如兄弟、相互关爱的家庭,一个高效廉洁、为老人服务的团队。”广阳区民政事业服务中心主任贾雅娟告诉记者。据介绍,到2015年,廊坊市五保集中供养率将争取达到85%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