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第一版)接了地气,有了真实,就有了共鸣,新闻也因此有了温度和厚度。
不少人说,现在是信息爆炸的时代。几乎人人都有摄像头、个个都有麦克风,信息多得难以计数,但问题也随之而来:真相和谣言交织,常令受众无所适从。谁来澄清事实、还原真相、正本清源?新闻战线责无旁贷。对于新闻战线来说,再发达的通讯和资讯条件,再丰富的第二手资料,都无法替代亲临现场、追寻真实真知的职业要求,更无从体现新闻媒体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一些致力于求真务实、解疑释惑的新栏目在“走转改”中大放异彩。《人民日报》的“求证”、中央电视台的“蹲点日记”等栏目,以对热点问题的深入调研、理性呈现而博得了受众的欢迎。春节过后,关于“用工荒”的消息充斥网络。《人民日报》对广东、江苏、浙江、湖北、陕西5省及全国总的用工情况进行调查、采访核实,在“求证”栏目刊出《用工真的很“荒”吗?》一文,让“用工荒”、“招工难”的谣言无处藏身,也提升了主流媒体的公信力和影响力。北京同仁医院发生伤害医生事件后,《北京日报》派出记者前去蹲点,推出报道《同仁一日》,没有回避群众看病难等现实问题,客观呈现了医务工作者的辛劳和爱心,增进了医患之间的相互理解。
尽言责更尽事责,为百姓排忧解难,使“走转改”活动赢得了广大群众的赞扬。在北京的中心地带,有一个60多年历史的公共厕所。这个厕所破败不堪,经常堵塞,夏天满是蚊子,来这里如厕的市民甚至需要“全副武装”。《北京晚报》组成专题报道组,组织记者前后6次深入现场采访。从第一篇报道起,历时90天,一座崭新洁净的厕所在原址建成。“一个小厕所,牵动的是百姓和政府的心。拿老百姓的事当事,才会得到群众发自内心的赞同。”多次到现场采访的记者王琼深有感触地说。
通过扎实的新闻报道搭建沟通交流的平台,促进不同群体之间的理解信任,从而更好地疏导公众情绪、引领社会舆论,新闻战线尊重群众、播下真诚,收获了广大群众的宝贵信任。
用百姓语言讲述百姓故事,新闻报道才会鲜活灵动。处在信息化时代的人们,更喜欢并习惯于平等交流、平民视角、平实文风。“走转改”活动开展以来,新闻战线尊重和顺应群众的阅读习惯,剔除了空洞的套话废话,告别了枯燥的长篇大论,不少报道平实通俗,如拉家常般娓娓道来、亲切自然。观众在电视节目中看到了农民工夫妻通过镜头对家人说话时哽咽流泪的场景,听到了遭受旱灾地区的民众自编自唱的原生态民歌小调,读到了生动形象的生活语言,“短、实、新”的清新文风成为了新闻战线的新风尚。
发端于新闻战线的“走转改”活动,早已成为宣传思想文化战线的共同行动,以层出不穷的精品佳作有力地推动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和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面对新的历史召唤,新闻战线遵循群众路线这条主线,以富有贴近性和感染力的新闻实践落实八项规定、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要求,以实际行动交出了让群众满意的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