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版:权威访谈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3年8月19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讲真话 真性情
林火灿

“产能过剩是个老话题,但这一局面是如何形成的?如果不去揭示深层次原因,不痛不痒地说一遍,问题症结找不到,就无法化解和根治。但把问题说透了,可能会有不同意见。到底要不要讲真话?我看还是应该讲真话、讲实话。”在位于北京西单的一间会议室里,冒着酷暑从南方调研回京的李毅中接受了我们的采访。

李毅中身着一件白色半袖衬衫,看起来像一位温文尔雅的学者。他开门见山,说话语调不高,但掷地有声。

快人快语,讲真话、讲实话,这是李毅中一贯的作风。2005年,时任国务院国资委党委书记的李毅中调任国家安监总局局长。在抓安全生产的3年里,李毅中把疾恶如仇和雷厉风行的风格表现得淋漓尽致。他曾在多个场合强调,抓安全生产要下猛药、施重典,不怕得罪一些人,不能“气不壮、腰不硬、理不直、刀不快”。

“现在谈产能过剩的问题,不是要去追究某一部分人的责任。”李毅中坦言,自己曾是工业和信息化部的主要负责人,对产能过剩也负有一定的责任;如果让自己到地方,说不定“比别人干得还凶”,因此,现在最重要的是总结经验、吸取教训,而不是追究责任。

接受采访时,李毅中在几张白纸上密密麻麻地写着发言提纲。不过,谈起钢铁、水泥、平板玻璃、电解铝、造船、风电设备制造、光伏等产业产能过剩的现状,李毅中胸有成竹,对这些行业的产能利用状况了如指掌,相关数据几乎信手拈来。说到关键处,李毅中会不由自主地用铅笔敲敲桌子。

在李毅中看来,造成产能过剩的深层次原因,主要是资源要素市场配置机制不完善、一些地方盲目的政绩观、产业决策执行不坚决、一些企业决策机制不科学等四个方面,而其背后的实质,则是改革的深度不够,体制机制存在缺陷。

尽管化解产能过剩的过程缓慢而艰难,但李毅中认为,这并不意味着对化解产能过剩束手无策,而是要首先在认识上达成一致,特别是对“产能过不过剩”、“什么原因造成过剩”、“产能过剩有何严重危害”、“到底要不要化解产能过剩、怎样化解”等问题形成共识。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