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宏观资讯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3年8月16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构筑海上“德政工程”
——我国探索完善特色海上救捞之路
本报记者 齐 慧

小到救助一个渔民大到南海国际大救援,从清理海上溢油到抢救财产安全,海上救捞几乎无时无刻都在进行着。1951年,中国人民打捞公司在上海成立,我国救捞事业由此起步。经历62年的发展,尤其是救捞体制改革后的10年发展,我国建立了“三位一体”的救捞格局,有力保障了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

救捞事业彰显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最根本的就是保障人身安全,这是救捞事业的最高价值追求。”交通运输部救助打捞局局长王振亮说,加强应急救助、发展抢险打捞,维护海上人命、环境、财产安全,保障的是人民群众最根本的生命权、财产权和赖以生存的环境。

“过去10年,救捞人共挽救了34030条生命,80%以上是在大风浪极端恶劣气象条件下救助的。”王振亮说,救捞发展和老百姓的根本利益、直接利益息息相关,被称为党和政府构筑在海上的“德政工程”。

10年来,救捞系统共执行应急救助抢险任务8785起,成功救助遇险人员34030名、遇险船舶1873艘,打捞船舶99艘,获救财产价值达842.1亿元。同时,还执行了国家指令性的特殊政治、外交、军事、抢险救灾、公共事件等任务。

体制改革激发创新活力

“回顾救捞62年发展历程,体制改革以来的10年是发展最快的10年,也是发展最好的10年,救捞职工队伍素质显著提高,装备水平明显改善,技术能力不断增强,救捞业绩卓著辉煌,社会影响力和国际声誉日益提升。”王振亮说。

2003年2月28日,《救助打捞体制改革实施方案》经国务院批准,明确了以海上人命救助为目的的公益性职责由国家承担,建立一支精干的国家海上救助队伍。同时,明确了改革既要有利于救捞又要有利于打捞,建设一支国家专业海上打捞队伍。通过体制改革,实现了救助与打捞分开,彻底改变了运行52年的“以经营养救捞”的旧体制,救捞事业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体制改革后,救捞系统创造性地实施动态待命救助值班制度,形成了救助、打捞和飞行“三位一体”的队伍建制,以人命救助为核心的人命、环境、财产救助“三位一体”的岗位职责,空中立体救助、水面快速反应、水下抢险打捞“三位一体”的综合功能,形成了3个“三位一体”的发展格局。

中国人民大学国家社会发展研究院和交通运输部水运科学院联合开展的救捞体制改革10年评估报告显示,10年来,救捞系统在人命救助、环境救助、财产救助和抢险打捞等方面体现的社会效益转化为经济效益约9242.7亿元。

为建设海洋强国保驾护航

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建设海洋强国战略,对救捞发展提出了新要求。王振亮说,救捞是国家海上人命救助的专业力量,是国家应急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国防交通战备的重要保障力量,必须审时度势,尽快实现发展战略转变,积极为实施海洋强国战略保驾护航。

交通运输部部长杨传堂强调,今后一个时期,要继续从增强保障发展能力的高度出发,积极探索有中国特色的救捞发展之路。要进一步健全法规制度和工作机制,全面构建规范海上应急救助和抢险打捞的法规体系,健全国家海上搜救部际联席会议和国家重大海上溢油应急处置部际联席会议制度,完善海上搜救应急预案;要进一步推进装备和技术能力建设,切实加强环境救助、财产救助、抢险打捞装备建设和深潜水等核心科技研发;要进一步加强专业救捞队伍和志愿者队伍建设,不断完善“专群结合、军地结合”的海上突发事件应急处置机制。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