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版:聚焦三农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3年8月15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旧貌为何换新颜?
——河北廊坊实施农村面貌改造提升工程

本报记者 徐 胥 通讯员 孙亚安 杨 阳

日前,河北省廊坊市固安县彭村乡滑外河村连续几天发生强降雨,村民却没有为雨后出行烦恼忧心。新铺的水泥街巷被雨水冲刷后愈发干净,村民高兴地说:“咱这偏僻乡村终于也过上晴天不沾土、雨天不踩泥的日子。”

就在一年前,7月21日暴雨后的场景很多村民至今记忆犹新,滑外河村几乎成了一片泥潭,污水横流,垃圾遍地,乡亲们出行十分艰难。滑外河村是地处偏远的传统农业村,村里的公共事业投入较少,如何实现“旧貌换新颜”?

廊坊市今年实施农村面貌改造提升工程,滑外河村等一批村镇被列入首批改造提升农村面貌示范村,清街修路,美化亮化。在距滑外河村百公里外的大城县平舒镇王裴庄,早晨7点村民们陆续地把家里的垃圾运往集中收集地。每天早7点、晚6点的两个小时是王裴庄村民集中倾倒和清理垃圾的时间。王斐庄村党支部书记王春生说:“村里建了11个集中收集的垃圾池。清理垃圾省事、扔垃圾方便。现在村子面貌有了实实在在的改善。”

像滑外河村、王斐庄村一样,一场创造美好新生活的农村面貌改造提升行动,正在廊坊市的广大农村展开。按照规划,今后3年,将对全市3222个行政村进行全面配套改造、整体提升,告别“脏乱差”,再现秀美乡村。

廊坊市格局为“大农村、小城市”,全市3222个村街,环绕在京、津两大城市周围。长期以来,农村“脏乱差”的传统面貌和落后的生产生活方式,成为制约城镇化推进进程和区域综合竞争力提升的重要问题。为此,廊坊市委、市政府把农村面貌改造提升作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突破口,全面打响农村面貌改造提升攻坚战。

“农村面貌提升,既要保持田园风光,又要增加现代设施,在绿化村落庭院时,传承优秀文化。最终的目标是打造‘环境整洁、设施配套、田园风光、舒适宜居’的升级版现代农村。”廊坊市相关负责人介绍。

在农村面貌改造提升工作中,廊坊市遵循抓点连线带片的原则,突出抓好列入省级重点的133个村,相关部门给予政策倾斜,全力支持,打造标杆和样板。同时,廊坊市在每个县(市、区)建设两个以上精品示范村,并选择一个乡(镇)进行连片改造,集中打造一批精品示范点、示范线、示范区,以点带面推动整体。

农村环境治理,离不开真金白银的支持。今后3年,廊坊市财政将安排5000万元专项资金对重点村实行“以奖代补”,各县(市、区)按照不低于500万元的标准安排专项资金,将基本达到村村有垃圾清运车、镇镇有垃圾转运站或转运车。各示范县(区)配套建设日处理量为200吨至300吨的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同时,将城镇周边村庄纳入城镇污水集中处理系统,建设生活污水收集管网。

农村环境不仅要整治好,还要长期保持,为此各地进行了长效制度创新。“大城县全县394个村街配齐了将近1500人的保洁员队伍,实行垃圾收集‘村收集、乡运转、县处理’的模式,城乡环境改善有了保障。”大城县县长侯贵松说。大厂回族自治县陈府乡,开展“美丽乡村示范户”活动,通过发展观光农业,带动了农民群众致富增收。

目前,市、县两级133个包村工作组已全部驻村进行帮扶指导,全市已建设垃圾处理点2300多个,设置垃圾箱1.5万个,移栽绿化树木61万棵,安装路灯1.5万盏,建沼气池1300余个。民居改造、道路硬化、垃圾处理、秸秆处理和厨房改造、新能源利用、村民中心建设、标语广告整治、村庄标识设计建设等百姓心头上的实在事正有条不紊地推进,村街面貌实现明显改观。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