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版:社会民生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3年8月14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山东青岛:财政杠杆撬动就业市场
本报记者 刘 成

2009年以来,山东省青岛市通过财政投入促进创业就业,至今累计投入已达22.4亿元。今年他们加大了投入力度,安排6.12亿元用于促进就业,同比增长31%,其中大学生就业创业资金就达8600万元。

财政投入助推企业“破壳而出”

史启航2006年大学毕业后就创立了自己的公司,头几年发展还不错。“但总是有种无依无靠的感觉。”他说。了解到大学生孵化基地能提供减免房租和税收返还政策后,他将企业搬了进去,“减免房租只是我受益的一小部分,关键是这里能为我提供各种信息及与客商对接的机会”。入驻孵化基地3年来,史启航带领他的团队从一个小小加工厂发展到现在下属3家企业、年营业额达到1.2亿元、拥有自主品牌的青岛航远工业装备股份有限公司……

山东青岛市将鼓励创业作为促进就业的切入点和发力点,充分发挥孵化基地调动各种资源的作用。2009年以来,市财政累计投入资金1.3亿元,扶持建设了1个市级创业孵化中心和68个市级创业孵化基地(园区),按每年最高15万元的标准给予基地孵化奖励,鼓励孵化基地为创业者提供免费创业规划、政策咨询等服务,同时实行行政事业性收费减免优惠政策。今年以来,青岛市级孵化基地已扶持大学生成功创业4262人,带动就业24344人。

为解决创业资金难,青岛市财政充分发挥财税政策作用,投入1000万元吸引社会资本4000万元,设立了初期规模5000万元的大学生创业引导基金,以债权投资的形式扶持高校毕业生的创业项目。同时,当地进一步完善了小额担保贷款扶持政策,毕业生创业可申请最高30万元的政府担保贷款。

财政杠杆引导市场“多方共赢”

青岛市财政根据大学生群体的特点,在扶持时避免政府简单买单式的岗位开发模式,注重通过财政资金的杠杆作用,激发市场活力,创造就业机会,变保障型支出为促进型支出。以就业见习补贴为例,财政对经认定并招用大学生的见习基地给予补贴,通过较少的补贴资金,引导企业的用工方向,为毕业生提供了就业和学习的机会,也使企业降低了人力成本,招用到优秀人才,实现了多方共赢。

在鼓励企业吸纳就业的同时,财政政策同时关注减轻毕业生的求职负担。去年,青岛市出台了“英才211计划”和“百万人才集聚行动”意见。2013年,青岛市级财政安排2980万元,针对高校毕业生就业政策实施“人才储备计划”方案,对纳入储备就业的博士、硕士研究生,分别给予每月600元和400元住房补贴、储备岗位见习补贴、综合职业能力培训补贴等;安排1000万元,为8万名应届毕业生发放一次性就业求职补贴,切实减轻了毕业生择业负担。

培训为创业就业“埋下种子”

运输带上一段段生产线、划分了职能区域的隔板间、各种模具、流动资金……这俨然一家企业生产间的地方,是青岛创业大学的培训教室。去年,青岛市财政通过整合全市教育资源,依托10所驻青高校,在国内率先创建了“青岛创业大学”,构建了“政府扶持+高校资源+就业服务”全新的大学生培训与服务运行模式,为毕业生就业和创业开辟了新途径。同时,打通大学生综合能力培训与就业技能培训的通道,使大学毕业生有“再回炉”的机会,通过学习掌握一门专业技术,增加竞聘求职的砝码。

“参加培训之前,我觉得我就是一个卖水果的。”从事软件开发的张雅丽说。学习电脑IT专业的她,对营销、谈判知识一窍不通,“参加了培训之后,我不但有了初步的商业思维,还了解了会计的简单知识,对今后的发展方向也更清晰了”。培训课程通过分解能力点、布置任务点,让大学生在实景化环境里实践,针对个人完成情况进行个性化点评和跟踪指导,增长了大学毕业生最缺乏的实践经验。创业大学运行以来,已培训大学生5000余人。2013年,青岛市财政安排资金2000万元,计划对1万余名毕业生的就业技能培训、综合能力培训和创业培训给予补贴,将为更多大学生成功创业和就业“埋下种子”。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