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版:要闻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4下一版 2013年8月13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宏观政策如何稳
□ 本报记者 王信川

我国经济发展面临前所未有的复杂局面。做好下半年经济工作,关键是坚持稳中求进的总基调,统筹推进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坚持宏观政策要稳、微观政策要活、社会政策要托底,努力实现三者的有机统一。

宏观政策要稳,意味着面对复杂的国内外环境和总体平稳的运行态势,要静观其变,谋而后动,平心静气,谨慎出手。既不能盲目收紧,也不必匆忙放松,只要经济未超越“上限”、滑出“下限”,保持在合理区间运行,就不轻易对宏观政策作大的调整。

今年上半年,在经济增速放缓同时,物价涨幅温和可控,就业也保持稳定,这说明,我国经济正平稳运行在“换挡减速”地带。为了在发展速度与质量上寻求平衡,确保实现全年经济社会发展预期目标,要求宏观政策必须保持连续性和稳定性,形成一套“稳中有为”的政策组合拳。同时也要看到,稳定的宏观政策,利于向市场继续释放推进经济结构调整的坚定信号,为转型升级营造很好的外部环境。如果经济增速一有变化,政府就立刻出手干预,宏观政策“急转急停”,难免让市场主体缺少必要的稳定预期,容易导致出现市场扭曲的情形,影响来之不易的结构调整机遇和成效。从这个意义上说,稳住宏观政策,也就稳住了预期、稳住了增长、稳住了转型。

宏观政策如何稳?就是要坚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稳定性,提高针对性、协调性,继续坚持和用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更加准确地把握宏观调控的方向、力度和节奏,根据经济形势变化,适时适度进行预调和微调,稳中有为。

上半年全国公共财政收入68591亿元,增长7.5%,增幅同比回落4.7个百分点,也低于同期经济增速。同期,财政支出继续保持较快增长,全国公共财政支出达59714亿元,同比增长10.8%,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和就业等民生领域支出的增幅均保持在两位数以上。一方面是财政收入增速放缓,一方面是民生方面的刚性支出继续保持两位数以上的增长,这使得财政政策的选择余地不大,但也并非无所作为。

积极财政政策可以从多方发力。一方面,大力优化支出结构,进一步盘活存量,保持必要的支出力度,把钱用在“刀刃”上,加强对重点领域的支持,包括棚户区改建、排污等城市基础设施、节能环保和公共服务等。这不仅有利于进一步改善民生,还可以接续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推动经济转型升级。另一方面,作为积极财政政策的重要抓手,结构性减税的空间仍然很大。8月1日起,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由12省(市)扩至全国范围,新一轮财税改革正向纵深推进。这不仅可以降低企业税负水平,还有助于激发企业创新活力,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此外,逾600万户月销售额不超过2万元的小微企业,暂免征收增值税和营业税,对扶持小微企业可以起到“雪中送炭”之效。财政政策以结构性减税为重心,有助于促进民间可支配收入增加,有助于避免过度依赖政府直接投资的“粗放型”陷阱,更好地发挥积极财政政策对于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的作用。

最近一段时期,国内金融形势不平静,出现了一些非典型性现象。比如,在货币信贷总量相对宽松的情况下,银行业出现流动性异常,银行间市场利率短期飙升;社会融资规模大幅扩张,但实体经济特别是小微企业仍然融资难、融资贵;影子银行为了追逐利润,将资金投向利润率高的房地产和地方融资平台,造成了实体经济和金融相互脱离和资产泡沫放大的局面,加剧了金融资产错配,金融风险也有所增加。

坚持住、发挥好稳健的货币政策,是化解当前金融困局的必然选择。今年上半年,在全球流动性泛滥、国内流动性波动的形势下,央行除了开展公开市场操作外,并没有采取降息、降准等大动作,只是向一些符合要求的金融机构提供了流动性支持,适当运用再贴现等工具,使一度出现的流动性紧张状况有所缓解。经验教训提醒我们,货币政策重在“稳健”,市场调控贵在“适时”。经济环境越复杂,制定和实施政策越要精当,越要把握好出手的时机、节奏和力度,既要防止过度干预的“滥出手”,也要避免无所作为的“懒出手”。一方面,要从促进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协调发展和良性发展的要求出发,努力盘活货币信贷存量,用好增量,提高资金使用效率,促进金融更好地为实体经济服务;另一方面,要深入研究中国经济在转型中出现的特殊金融现象,准确把握国民经济资金循环流向,从中查找风险点和关节点,制定积极稳妥的方案并加以坚决果断处置,坚决守住不发生系统性和区域性风险的底线。

宏观政策要稳,不等于不需要预调微调,也不等于没有应对变化的政策预案。谋定而动,不是不动。当前,我国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仍显不足,物价平稳运行的基础还不稳固,美国何时退出量化宽松政策仍存在变数,有可能对全球金融市场带来冲击和动荡。在如此复杂的形势下,经济运行难免出现一些波动和起伏。为此,在稳住宏观政策、稳住市场预期的前提下,要严密监测形势变化,充实必要的政策储备,适时而动,动则有效,真正做到“稳中有为”。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