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版:特别报道 上一版3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2013年8月12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奔波在抢险救援最前沿
本报记者 张 毅 通讯员 齐 宁

7月份以来,延安遭遇有气象记录以来过程最长、强度最大、暴雨日最多的降雨,全市数万党员干部夜以继日地工作着——

这次强降雨导致各县区降雨量均超过历年同期极值,受灾群众达154.5万人,78万人紧急撤离,直接经济损失逾110亿元。灾情紧急,延安市党员干部奋勇向前,以超强的组织能力和为民解忧的奉献情怀,感动着老区群众。群众激动地说:延安时期的好作风回来了。

群众利益放心间

7月12日晚,夜色如墨,大雨如注。

“老苗,老苗……”正在排查灾情的宝塔区青化砭镇张马河村党支部书记苗志禄听到了几声呼喊,借着手电筒微弱的亮光,原来是两名村干部冒雨而来。“村后的1号坝快漫堤了,赶紧看看吧。”

他们赶到堤坝边,只见水面仍在涨,下游8个村子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危在旦夕。万分危急下,苗志禄不顾大家劝阻,带着两名有经验的村民,把绳子绑在腰间,拿着镢头就跳入坝中疏通排水管。老苗他们用镢头掏,用手挖,半个多小时后,排水管终于被疏通。大坝保住了,满身泥浆的苗志禄被拉上了岸。

苗志禄事后说,“我受党教育多年,关键时刻决不能退缩!”

用生命作堤,用身体筑坝。危难之际,正是这样的党员干部挺身而出,换来群众的幸福安康。

延安精神在闪光

在抢险救灾的日日夜夜,老区党员干部发扬延安精神,不顾疲劳,连续作战,用行动感召和鼓舞着群众。干群手挽手,肩并肩,共同谱写抢险救灾篇章。

在甘谷驿镇,有一个“三顾茅庐”的故事广为传颂。7月12日,甘谷驿镇干部白盟在排查到康家沟危窑危房住户时,发现村民杨文明的房子存在安全隐患,劝其撤离,但杨文明坚决不肯离开。晚上7点多,白盟第二次和村干部来到杨文明家门口,但杨文明就是不开门。晚上,白盟辗转反侧,怎么都睡不着。夜里11点,白盟叫起村干部,第三次来到杨文明家中,这一次他们想了个计策,白盟敲门将杨文明叫出来,村干部趁机给他家的门上了锁,然后一起将杨文明背到安置点。杨文明一路挣扎叫骂,白盟等干部互相对视苦笑。次日凌晨4点,杨文明的房子倒塌了。杨文明的儿子来接父亲时,握着白盟的手连声说:“多亏你们……”正是党员干部这种勇于担当的精神,为群众撑起遮风挡雨的“保护伞”。

传递作风正能量

当明媚的阳光重回大地,惊心动魄的场景已经定格在群众的记忆里。然而,对于广大党员干部来说,“雨停工作不停,水退干劲不退”,征尘未洗的他们又马不停蹄地投入到帮助群众开展生产自救和重建工作中。

在子长县马家砭镇,因灾搬离转移的群众达7241人。为了安置好群众,镇党委、政府提出“党员联系受灾户、干部联系困难户”的两联工作法,将群众的安置、生活及生产自救落实到每一名党员干部身上。全镇设立群众临时安置点36个,床铺被褥、米面油及饮用水配备充足,党员干部们还送来了新鲜蔬菜、馒头、面条和方便面等食物,确保受灾群众生活无忧。

在延安市,这样的安置点有852个,安置群众逾23万人。“有党委政府的救助,有镇村干部的帮扶,我们没有过不去的坎,也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延长县郑庄镇村民张秀梅看到前来帮忙清理房屋的镇村干部,感激之情溢于言表。在7月25日的暴雨洪灾中,全镇平均进水深度近2米,4500多名群众受灾,3374亩农作物绝收,给当地群众带来了巨大的损失。张秀梅家的数千斤粮食和煤炭全部被埋在泥浆中,正伤心的时候,镇干部将她们一家妥善安置,并送来了米面油等生活物资。

大灾面前,延安市电力、通信、交通、农业、城管、水务、卫生等部门的党员干部和职工,加班加点修复水毁设施,清理淤泥和废墟,并及时下拨救灾款项和物资,深入一线核查灾情,为灾后重建打下基础。在广大农村基层,党员干部与受灾农户共同开展生产自救,一面组织人力疏通村内及农田的沟渠、重建大棚,一面抓紧筹集种子、化肥等农资,对确定绝收的地块补种晚熟农作物,全力挽回损失。

8月1日,延安市委专题研究灾后恢复重建工作,从编制重建规划、核查灾情、倒塌房窑恢复重建等6个方面进行了详细部署,要求全市上下迅速将各项工作转入灾后重建和生产自救上来,最大限度减少灾害损失。

目前,省市县各级部门已下拨救灾资金1.8亿多元。全市广大党员干部、企业家、爱心人士也积极为受灾群众捐款捐物。

暴雨灾害恰似一面“镜子”,映射出党员干部对人民的责任。延安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经受住了严峻的考验,将党旗插在抢险救援的最前沿,把优良的作风镌刻在人民群众心间。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