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的杭州“高烧难退”,最高气温徘徊在38摄氏度至40摄氏度,地面最高温度更是超过70摄氏度。灼人的阳光每天“按时出勤”,而十字路口的遮阳棚今年却迟到了足足两个月。眼看暑期过半,秋季来临,部分遮阳棚还在安装之中。
从2008年开始,每年5月起,遮阳棚都会现身杭州市各主要交通路口的非机动车道上,一般到10月下旬才会撤掉。这项坚持了5年的民生设施,为何偏偏在持续高温的今年迟到了?
2008年,作为惠及民生的创新举措,杭州市文明办和市交警局在市区非机动车路口推出了遮阳棚项目。根据杭州市交警、城管、文明办等8个相关部门与企业签订的协议,路口安装遮阳棚需要每5年进行一次审批。今年恰恰是这需要审批的第五年。
据了解,审批内容包括临时占用城市道路审批和户外广告审批。“原本都是统一审批,现在变成分开审批了,审批环节上这么一卡,出了问题。”记者从一直负责遮阳棚安装的杭州市神鹰雨篷有限公司处了解到。
但是这个“问题”很快遭到了相关部门的否认。负责占道审批的杭州市政设施监管中心相关负责人称,今年申报材料送晚了,“只要受理了审批材料,最快3天最晚10天就会出结果。”负责递交占道申请的杭州市交警部门则称,从5月初开始准备材料,但在申报中,部分城区城管部门多次以材料不齐等理由拒绝受理。
从杭州市政设施监管中心的电脑记录看,今年5月31日,拱墅区、西湖区城管部门最先接到审批申请,6月8日审批通过第一批144顶遮阳棚。而最迟接到申请的是上城区,6月17日才提交材料,但两天后就有了结果。与去年相比,审批环节导致这项工作足足迟了两个月。
然而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更麻烦的事情出现了。由于相关部门不能够确定究竟由哪家单位为主体牵头展开遮阳棚及户外商业广告安装,工作由此再度陷入停滞。
原来,杭州的“遮阳棚”一直走的是市场化之路——“以棚养棚”,即将遮阳棚的一半广告资源(另一半用于公益广告)用于商业广告招租,其收益支付安装遮阳棚的相关费用。经过试行,杭州一广告传媒公司与杭州市交警局于2010年签署了3年合作协议。今年合同到期,而双方却对继续合作产生了质疑。“2008年投入的是圆顶棚,由于圆顶棚不太牢固,2009年换成了尖顶,几百万元没了。后来政府又说,重要的路段遮阳棚只能放公益广告,剩下的可想而知。而且每年都须拆装,遇到台风还要突击拆卸,这些费用都由我们承担。”看似盈利可观的广告公司在记者面前道出了苦衷:“今年我们提出要在路口永久性设置遮阳棚,又遭到了有关部门的反对。”
就此,相关部门则表示,已经开始着手开发新型遮阳棚。城管委景观处也表示,按照规定,在遮阳棚上发布商业广告需要通过招投标方式进行。言下之意,广告公司作为遮阳棚的投资人,却可能无法拥有其商业广告的经营权。
在杭州市政府的协调下,遮阳棚最终通过“特事特办”的方法实现了边投放边审批,总体思路是沿袭以往做法,仍由该广告公司具体实施。然而,今年“特事特办”,明年又该怎么办?
遮阳棚虽小,反映出的问题并不小。
应当说,行政审批是现代国家管理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事务的重要的事前控制手段。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完善,行政审批制度长期存在的效率不高、衔接不畅等问题已逐步显露出来。当前,新一轮改革大幕已经拉开,一些重点领域改革正在扎实向前推进。仅就行政审批制度而言,继续向市场、社会、企业放权,在更大程度、更广范围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作为已经明朗的改革方向,更需要积极有序地推进。
管好不等于管死,规范也不等于麻烦。但愿明年的遮阳棚不再姗姗来迟,更希望相关部门能够从一顶顶遮阳棚中以小见大,通过规范管理流程、推进行政审批制度,让惠民措施和改革红利落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