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版:公司时讯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3年8月6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380多次试验成就了BJ380系列铝焊丝,多年来其服务于运载火箭和载人航天飞船——
京产焊丝接“神箭”
本报记者 苏 民 牛 瑾

在神舟十号飞船搭载3名航天员成功返回后,相较于欣喜万分的亿万民众,北京有色金属与稀土应用研究所所长张升和他的团队还更有一份欣喜。由该所研发制造的BJ380系列高强度铝焊丝,已连续30多年应用于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和神舟系列载人航天飞船低温液态燃料箱体的焊接,助力实现我国的航天梦。

将载人飞船送上太空要依靠运载火箭,但这个庞然大物并不是一整块材料,而是一段一段焊接起来的,BJ380就是将其中的横缝、竖缝都“填满”的“强力胶”。张升告诉记者,运载火箭90%的主体都是用来放置燃料的。当燃料达到了零下200多摄氏度的超低温时,焊丝必须保证在这种低温情况下强度不变,同样还要承受燃烧时的高温。“为攻克这种高低温都不怕的焊接材料,40多年前我们就集中专家攻关会战,经过380多次熔铸、加工和焊接试验,最终研制成功,这也是BJ380名称的来历。”张升说。

在北京北五环外一个不起眼的大院里,记者见识了BJ380的生产过程。冶炼车间里,一股红黄色的液体正从原料箱里缓缓流出,一名操作工人拿着一根石墨棒慢慢引导,控制液体流入地下的一个孔洞。液态铝合金会被井下的模具调理成长4米、直径12厘米的铝锭。而让铝锭变成铝焊丝,就是线材加工车间的活计了。三四个转盘接力将厚重的铝锭一步步拉成细丝。最终,直径1.2毫米至1.6毫米的一条条光亮耀眼的高强度铝合金丝,在拉丝机上盘成一轴又一轴,成为BJ380焊丝。经过表面处理,焊丝就可以被送到火箭生产地,最终由机器人操作完成火箭焊接。

凭借自主创新的技术优势,研究所将每吨不到2万元的原料铝,加入5种微量元素后制成BJ380,每吨产值就变成上百万元,成为北京有色金属与稀土应用研究所的拳头产品,也为该所在航空航天领域打响名气。虽然如此,他们实际上只是一支160人的团队,虽然现在每年的利润都在3000多万元,去年的产值将近8亿元。

风光无限的背后是饱含艰辛的创业历程。事实上,他们也曾经历过无产品、无资金的困难时期。“最困难时,职工几个月拿不到工资,有些人希望单位能给出个没有按时下发工资的证明,好向家里人有个交代。”张升回忆说,“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必须咬紧牙关坚持攻关,用技术创新博取市场生机。”

研究所从2008年开始自主研发AuSn20合金钎料的生产工艺,通过2年努力,研制出合格的优质AuSn20合金钎料箔带材及其高精密深加工制品并实现量产。利用该方法研制生产的AuSn20合金化钎料焊接性能基本达到国外同等水平,替代进口。其附加值一般为原材料成本的1倍至2倍。以1克AuSn20合金成本300元计算,已实现附加值130万元。

据了解,2008年以前,国内生产的焊料还不能批量供给动车组电车使用。通过3年的产业化技术攻关,研究所成功地解决相关技术瓶颈,实现替代进口产品。据测算,此项产品的附加值达到其他厂家普通铝硅镁焊料的5倍。

“资源是根,创新是路。我们如今在一个时点上有40多个在研项目,但这远远不够。我们力争未来能有80个至100个在研项目,使研究所成为对行业以及国防军工有重要影响力的核心企业。”张升说。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