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版:新兴产业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3年8月6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机器人悄然登场 未来风光无限
本报记者 林火灿 实习生 庄 婷 王 国
参观者在2013中国国际机器人展览会现场观看工业机器人工作。 丁 汀摄(新华社发)

在不久前举行的2013年机器人世界杯足球赛上,来自北京信息科技大学的中国代表队以3:2击败东道主埃因霍温科技大学队,在人工智能领域率先圆了中国足球的冠军梦。

当我们为机器人足球队的精彩表现鼓掌时,一个不可忽视的现实是,以机器人为代表的智能化已经迅速渗透到许多领域,成为一种重要趋势。机器人的快速发展,不仅将引领时代变革,改变生活和生产方式,更将带来巨大的产业发展空间,成为未来制造业发展的重要支撑

机器人成“多面手”

“这机器人削的面,比人工削得好,匀称。”说起店里刚刚上岗的刀削面机器人,北京晋和刀削面馆的赵老板感到十分满意:请一个师傅一年也得花四五万元,而配一个刀削面机器人只需要花费一万多元。更重要的是,这个机器人,一分钟可以削100多刀,24小时连续作业都没有问题,一天下来,只需要3块多钱的电费。

机器人能干的活,不仅仅是削面条。日前,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先进制造所全部采用国产化配件,成功研制出餐饮服务机器人,并在酒店进行试运行。这种机器人不仅可以和客人作固定词条的语音交流,还能在商场提供导购服务。

也许在未来的某个时候,当你进入消费场所时,有机器人主动给你提供服务,真不必感到神奇。机器人在融入人们生活领域的同时,也在悄然改变生产方式。目前,已经有越来越多的服务业部门采用机器人技术,推动服务业产业结构、竞争模式的转变,并影响劳动力市场供求结构。

在上海,当地一家大型建筑企业联手高校,研发生产了高空焊接机器人等四五种专用工程机器人,既降低了劳动强度和施工危险,又确保了建筑工程质量。不久前投产的三一重机临港产业园中,可以看到200多台机器人各司其职,忙着切割、焊接、涂装或者涂胶等工作,个个都是以一当五的好手。

中国机器人产业联盟秘书长、联盟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宋晓刚指出,随着“人口红利”的逐渐趋弱,廉价劳动力依赖型制造业发展模式必将受到冲击。而工业机器人在工业生产中能代替人做某些单调、重复的长时间作业,或恶劣环境下的作业。同时,工业机器人还能提供稳定的高效率与高质量的产品,使生产流水线速度大大加快,直接降低生产成本,帮助企业提升市场竞争力。

产业发展空间巨大

机器人技术在重构制造业生产模式、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的转变的同时,本身也蕴藏着巨大的市场潜力。目前,我国制造业使用机器人的企业日益增多,在装配、点胶、搬运等工业领域,已经掀起了一股机器人使用热潮。

根据国际机器人联合会统计,2005年至2012年,我国工业机器人市场年均增长25%至30%。根据预测,在未来10年内,我国工业机器人市场有望以23%至36%的速度增长。

专家指出,在人口红利减弱的背景下,中国工业化要创造新的竞争力必须进行变革,生产线上机器人的应用会越来越多。

服务机器人也在迅速发展起来。随着我国居民消费结构进入加速优化调整阶段,对科技产品和科技服务也产生了巨大需求。清洁机器人、聊天机器人、护理机器人等相继问世,在医疗、养老、幼儿看护、餐饮等服务领域一展身手。此外,娱乐机器人的研发也将成为高档玩具发展的新方向。

宋晓刚指出,由于服务机器人与人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如果服务机器人技术和产品更为成熟,其应用空间将更为广阔。数据显示,中国是世界上机器人需求增长率最高的国家之一,去年销量为2.26万台,总数达到7万台左右,同比大增51%,而美德等国的增长比例均在40%以下,预计2014年中国的工业机器人销量将成为全球第一。

不过,也有专家指出,目前我国机器人市场仍处于发展阶段,国内品牌弱小,国际品牌占90%以上的市场份额;关键零部件仍主要依赖于进口;核心技术仍有待提升;产业管理体系有待建设,距离实现机器人的产业化还有一段距离,机器人产业本身的竞争力和话语权仍然有待提升。

需靠多方共同发力

自上世纪70年代开始,我国部分企业开始致力于工业机器人开发,多年来已经逐步积累了一定的技术成果和能力。进入新世纪以来,以沈阳新松、广州数控等为代表的国内机器人制造商已经进行了较为长期的产业化工作和探索。在集成应用、机器人专机等领域,国内企业已经具有比较强的竞争力。

广州数控董事长、中国机器人产业联盟副理事长何敏佳表示,经过多年的研发努力,公司目前已经能够自主研发多种配件,无需全部依赖进口,成本大大降低,可以生产性价比高的产品,每年销量呈30%的增长率。未来将主要考虑如何与市场需求结合,继续扩大生产规模,2020年预计产能将达到10万台。

尽管在机器人应用领域一直不乏“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但总体上看,要推动机器人产业的蓬勃发展,实现规模化研发和应用方面,仍需多方共同努力。

从政策层面来看,由于机器人产业在我国仍属高精尖新兴行业,相关政策体系尚未完全适应其产业发展,产业管理体系仍不健全。因此,政府应当尊重市场规律,为行业创造一个良好的、公平的发展环境。

宋晓刚表示,在经济转型升级的背景下,智能装备确实有很强的战略作用,要呼吁其发展,引起各方重视。政府要为其提供更多政策与经济支持,参考国外先进经验,加大技术投入与改造;在国家的科技发展计划中,应该继续对智能机器人研究开发与应用给予大力支持。同时,为了引导市场有序发展,中国机器人产业联盟将致力于解决行业共性问题、难题,努力拓展应用渠道,建立良性互动机制,加快推动机器人进入应用领域。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