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版:区域经济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3年8月2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珠江西岸转身向海
本报记者 庞彩霞

7月29日,广东省珠海市、中山市、江门市市长签署了《珠中江海洋经济区域合作协议书》,共同探索海洋经济发展和海洋综合管理合作机制——

位处珠江西岸的珠中江经济圈区域合作正渐入佳境。根据《珠中江海洋经济区域合作协议书》,珠海、中山、江门3市将重点在海洋产业规划、高端休闲旅游业、打造海洋产业集群、海洋环境保护、海洋防灾减灾等方面开展紧密合作,力争建成具有全国影响力的海洋经济区域合作示范区。这是3个城市近4年来签署的第56个合作协议。

“珠中江最大的优势的海洋优势一直没有被重视。”广东省委政策研究室主任张劲松认为,港珠澳大桥通车之后,在一体化发展的过程中,应该重新打造海洋优势经济。数据显示,珠中江三市海岸线占珠三角的六成多,但海洋经济总量只占珠三角的不到两成。

去年4月份,国务院批准广东为国家海洋经济发展试点地区之一,而被誉为珠江西岸“生命大桥”的港珠澳大桥将于2016年建成通车,依托这些利好机遇,珠中江各市纷纷把海洋资源作为推动新一轮跨越发展的战略资源,统筹规划,从容开发。

珠海是珠三角地区海域面积最大、岛屿最多、海岸线最长的城市,具有发展海洋经济得天独厚的自然禀赋。“珠海的后发优势在于海,最大的出路也在于海,必须走向蔚蓝的海洋,把海洋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发展优势,努力在国家和省海洋开发战略中抢占先机。”广东省委常委、珠海市委书记李嘉如是说。

近年来,中山市按照《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提出重点发展临港装备制造产业基地的要求,在东部临海工业园大力发展船舶制造、风电设备等重型装备制造业,致力打造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海洋装备制造业集群,临海工业园也被科技部确定为国家火炬计划中山(临海)装备制造基地。目前,该园区正成为中山引进重大项目,加快转型升级的重要依托。相关数据也显示,近年中山临港装备制造产业正实现强势增长。

作为海洋资源大市的江门,为破解经济发展困局,于去年底提出“三边”经济发展思路,其中“一边”就是“沿海边”,即利用该市海岸线长、港口资源丰富、对外经济联系方便的优势,按照以产业龙头带动大产业链形成的思路,在推进海洋经济大发展上争取新突破。目前,江门已基本形成了以临港装备制造业、临海电力产业、海洋交通运输业、滨海旅游业、海洋渔业为主导的海洋产业体系,新会银洲湖和台山广海湾区域拥有一批初具规模的海洋产业集群,成为江门经济发展最具活力和潜力的地区之一。

合力打造更具国际竞争力的海洋产业集群。在产业发展方面,规划无疑最重要。三市将联合深入调研、共同规划,制定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珠中江海洋产业发展规划。海洋休闲旅游业合作最具基础。根据协议,三市将以建立粤港澳滨海休闲旅游度假中心为目标,整合三市滨海旅游资源,设计三市旅游精品线路。未来,三市将开发邮轮游艇、个性海岛等高端休闲旅游项目,共同打造黄茅海(珠海—江门)、川岛(江门)旅游休闲娱乐区,淇澳岛(珠海)—翠亨新区(中山)—大广海湾区(江门)高端游艇旅游区。同时,依托三市独特的自然和人文资源,联手打造若干具有一定国内外知名度的旅游型小城镇。

从项目到集群是珠中江三市增强海洋经济竞争力的必选路径。根据协议,三市将联合举办珠中江涉海企业高端洽谈会,推动三市涉海企业在技术、人才、资金、品牌建设等方面开展广泛合作和交流,积极支持有条件的企业成立合资公司。与此同时,大力推动三市政产学研合作,培育和扶持投融资、产权交易、管理咨询、品牌培育、信用评估、科技研发等基础性、公益性、普惠性的公共服务平台,形成企业发展的有力支撑系统,努力打造分工协作、配套完备、上下游产业链完整的更具国际竞争力的海洋产业集群。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