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版:理论周刊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3年8月2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放水养鱼”的经济学
马志刚

上月末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对月销售额不超过2万元的小微企业暂免征增值税和营业税,释放出强烈的“放水养鱼”信号。8月1日起,这一政策正式实施。在经济低迷之时,创造一切条件让企业这条鱼“游”得更欢,“活”得更好,才能保证整个经济“肌体”少生病、不生病乃至健康向上,这是一条经过实践检验的重要规律。

企业是经济的基本细胞,百业兴才有国家兴。我们收税也好,做强财政也罢,初衷都只有一个,那就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把钱真正用在“刀刃”上。如今,小微企业就是这个“刀刃”。这些年来,面对劳动力、资源要素成本不断上升、人民币不断升值以及经济转型的压力,小微企业的日子并不好过。减税是将财富还于国民的最直接途径,不仅能有力缓解当下这些企业面临的经营困境,还在客观上有利于稳定就业。从更长时期看,“放水养鱼”更是增加企业投资、扩大内需的有效手段,对于延长经济繁荣周期,并最终使国家财力可持续增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相反,如果“竭泽而渔”,只顾着从“税源”中“拿”或“要”,而不想企业之所想、急企业之所急,虽然一时能得到“鱼”,但以后就不会有“鱼”了,税收也就成了无本之木。

历史地看,“放水养鱼”一直是改革开放以来的成功经验。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国有企业“松绑”、降低社会组织准入门槛……这些改革措施通过营造宽松环境,给经济增添活力、激发动力,催生出发展的活力。在次贷危机面前,美欧等发达国家采取了一系列促进经济复苏的举措,除了人们熟知的货币宽松之外,还有一个“减税”举措。比如美国就制定了一项规模约1000亿美元的振兴方案,通过退税、减税助推企业发展,并由此带动整个经济发展。几年下来,美国制造业出现持续扩张,失业率也有下降趋势,实践证明美国的这一“放水养鱼”是十分有效的。

经济越是不景气,越要处理好“水”与“鱼”、税收与税源之间的关系。今年前5个月,中央财政收入增长0.1%,比全年预算目标低6.9个百分点;全国财政收入前5个月累计同比增长6.6%,也低于目标增幅。收入锐减,民生等支出需求刚性增长,加之前几年形成的巨额债务,地方财政压力可想而知。但越是这个时候,越要从企业需要出发,防止出现种种变相增加税费的行为;越要下定决心放弃短期刺激,容忍一定程度的经济下行,包括财政收入的适度下滑,从企业这个“鱼”入手,把经济从根本上搞活。地方政府部门要做好这样的准备,这尤为重要。

“放水养鱼”并不简单,它既不是填鸭灌食,也不是无所作为。现在有的地方也提放水养鱼,但放水不放足、放水不放心,三天两头来个考核、检查,人、财、物跟在频繁的考核后面“挤牙膏”,弄得鱼儿们渴不死也游不动,更不要说有心思去跃龙门。也有的缺乏设计,只顾“放水”,不管“养鱼”,偏离经济转型主线,其结果是让原本过剩的产能更加过剩,“饱食无忧”的鱼儿也没有练出“龙门一跃”的本领。

李克强总理曾强调,出台的每一项政策,既要对解决当前问题有针对性,更要为长远发展“垫底子”。这句话很有深意。各地方各部门在“放水养鱼”过程中,不妨多琢磨一番。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