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版:聚焦三农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3年7月31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风沙线上建绿洲
——记全国十大防沙治沙标兵个人石述柱
本报记者 吉蕾蕾 刘惠兰

站在甘肃省民勤县薛百乡老虎口防沙治沙示范区,看着长满梭梭、樟子松等沙生植物的山坡,石述柱欣慰地笑着说,“我每天都会来看看这些植物,心里面才会踏实”。

今年78岁的石述柱是薛百乡宋和村原党支部书记。民勤县在腾格里和巴丹吉林两大沙漠的交汇处,而宋和村正处在民勤县西线南端的风沙口上。“一遇上大风天气,风沙呼啸而来,沙尘铺天盖地,沟渠、房屋、庄稼都没了。”回忆起当年的情形,石述柱仍心有余悸。由于风沙的侵害,这块贫瘠干旱的土地亩产不足百斤,人均纯收入只有三四十元。

从石述柱19岁担任宋和村团支部书记的那天起,他的心里就有了一个绿色的梦想——“治住沙患,挖断穷根。”

“当时没有一点治沙经验,根本就不知道如何治沙。”石述柱回忆说,整整8年的时间,没有收获到期望中的绿色,却遭受了一次又一次惨痛的失败。“惟一值得欣慰的是,哪里风最大,何处能栽树,心中慢慢有谱了。”

石述柱逐渐意识到,治沙造林,光靠苦干不行,还得靠科学技术。他主动向甘肃省治沙试验站技术人员请教,学到许多治沙技术。他带领村民在活动沙丘上种植饲草灌木,在风沙前沿栽植防风固沙林,在田间地头营造大网格的农田防护林和小网格的红枣林网,在林场建设苹果园。通过生态林和经济林结合,实现了林木建设布局的科学化。

“我们要像爱护自己的生命一样,爱护林场的一草一木。”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如今,宋和村在村西风沙口上建起了一条长9公里、宽2.5公里的绿色屏障。依靠林场的发展,宋和村投入100万元打井架电、建校修路,并实施节水工程建设和红枣林网建设。村里3000多亩耕地保持了平均亩产400公斤的丰产纪录。

从黄龙滚滚到绿树成荫,石述柱用他的信念和精神带领村民治理生态环境,一个林茂粮丰、风景秀美的绿洲新村,屹立在西部风沙线上。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