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版:聚焦三农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3年7月30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技术集成“瞄准”增产潜力
——山东省德州市采访见闻
本报记者 徐 胥

在粮食连年增产、耕地等资源日益趋紧的背景下,如何促进粮食稳定增产,是一项现实而紧迫的任务。目前正在全国各地试点推广的粮食增产模式攻关,就是要依靠科技力量,发掘增产潜力。

日前,迎着细雨,记者来到山东省德州市齐河县的20万亩高产创建核心区,田地阡陌相连,玉米一片葱绿、长势喜人。

今夏,齐河县小麦收割面积113.52万亩,平均单产达到561.2公斤,而20万亩高产创建核心区小麦平均亩产达到622.7公斤,创造了全国大面积高产的纪录。齐河县副县长李彬彬说,“能实现这么大面积高产,靠的是从高产创建到整建制推广,再到粮食增产模式攻关的一路稳扎稳打”。

什么是粮食增产模式攻关?“粮食增产模式攻关是高产创建的‘升级版’”。农业部种植业司司长叶贞琴说,就是将各地万亩示范片的成熟模式进行完善配套,对薄弱环节和技术瓶颈开展科技攻关,集成组装为区域性、标准化的高产高效技术模式,实现更广范围、更大面积推广普及。“就是从种到收形成套餐式的技术组合,供基层干部和农民选择。”

“这几年,高产创建活动有力促进了粮食连年增产,需要将其中的成熟技术凝练提升、集成组装,形成区域性、标准化高产高效技术模式。”叶贞琴说,更重要的是,经过多年发展,我国农业生产的面貌正在发生巨大变化,正由人工、畜力和小农具作业为主向机械作业为主转变,农业经营正在由分散的小农户为主向规模化经营转变。为适应新变化,我国需要集成推广以机械化为载体、农机农艺结合、良种良法配套、增产增效并举的区域性、标准化高产高效模式,将这些高产高效技术“打包”,在种植大户、家庭农场、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中间推广应用。

全国农技推广服务中心副主任谢建华介绍,粮食增产模式攻关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推广区域性标准化增产模式,二是开展重点科技攻关。

与高产创建和整建制推进的思路不同,粮食增产模式攻关突破了行政区域的界限,在生态类型相近、种植制度相同的区域内,实行农科教结合、产学研协作、跨县、跨市、跨省联合推进,协作攻关,突破制约区域内粮食产量提升的关键技术瓶颈,形成区域性、标准化的高产高效模式。

目前粮食增产模式攻关试点已在全国启动,农业部已经研究制定了58种区域性、标准化高产高效技术模式,主要针对东北、黄淮海、长江中下游、西南西北四大区域、29个粮食生产优势区域,涵盖玉米、小麦、水稻、马铃薯、油菜等五大作物。下一步农业部门将示范推广这些模式,力争到2020年粮食增产1000亿斤以上,油菜籽增产500万吨以上。

“这58项技术模式突出了关键技术,兼顾各个实际生产环节的技术配套。”谢建华说,以玉米为例,一方面是选育耐密宜机收品种,突破机械收获瓶颈;另一方面,通过逐步统一行距,突破机械作业瓶颈。东北玉米区应加大深松整地技术推广,深度应不小于30厘米,2至3年一次;黄淮海玉米区应狠抓贴茬直播关键技术,因墒抢时,适当增加种植密度;西北玉米区应大力推广全膜双垄沟播等地膜覆盖栽培技术。

地处黄淮海地区的德州市,是全国5个整建制粮食高产创建试点市之一,目前正在积极进行千亩玉米吨粮攻关。“品种统一选用登海605,80厘米等行距种植,密度达到了每亩5800株。此外,还‘打包’精量点播、化学除草、化控防倒、病虫害综合防治、适时晚收等技术。”玉米高产攻关田指导专家马仁元说,“这套‘技术组合拳’一旦成熟,就可以向村民推广了。”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