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版:自主创新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3年7月29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让老百姓打得起羽毛球
本报记者 沈 慧

初夏时节,刚刚下过雨的安徽和县还有点微凉。由三才体育用品有限公司董事长戴见霖引路,记者走进“三段式”羽毛球生产车间:一套智能化生产设备前,一位女工正娴熟地将手中的羽毛投入植毛机中,随着植毛机像缝纫机般上下运动,一根根羽毛迅速、准确地被植入人造植毛架中……一分钟过去,3只羽毛球已组装完毕。速度之快,令人不禁目瞪口呆!

“三段式”羽毛球,是戴见霖对自己发明的羽毛球的叫法。所谓“三段式”,指的是羽毛球结构。与传统羽毛球由球头和16片长羽毛(75—77mm)两部分组成不同,“三段式”羽毛球创造性地在球头和15片短羽毛(48mm)中间增加了由改性尼龙材料制成的植毛架,羽毛直接插在植毛架上。

谈到“三段式”羽毛球的发明初衷,戴见霖略显羞涩地笑了笑,“对羽毛球运动爱好者来说,羽毛球极易损坏是件费钱又令人头疼的事,有一次朋友跟我说,这些年他一直在捡别人打坏的羽毛球来打,现在新羽毛球是什么感觉,他都不知道了。”

朋友“二手羽毛球”的经历让戴见霖倍觉心酸,“有没有什么方法让羽毛球既便宜、耐打,又不影响手感呢?”带着这个问题,戴见霖一头钻进生产车间。经过几个月的埋头研究,戴见霖的思路逐渐明晰:无论哪种等级的羽毛球都对羽毛的长度有着严格的要求,因此很多短羽毛就被丢弃了;另外,羽毛球被反复击打时,巨大的冲击力会作用于单根毛杆,造成毛杆以及上面的线胶松动,这是羽毛球损坏的主要原因,若想羽毛球耐打,就必须解决毛杆直接受力的问题。于是,戴见霖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用一个更结实的替代品来取代长羽毛上端的毛杆,将球头和短羽毛连接起来。经过近2年时间的完善,“三段式”羽毛球终于诞生了。

今年4月,媒体聚焦的中心是即将走上羽毛球试验“战场”的“三段式”羽毛球。戴见霖却站在一旁静静地看着,心想,“我的“宝贝”能成功吗?”随着湖南省羽毛球队队员长达数小时的试验宣告结束,戴见霖心上的大石头终于落了地:平均来看,一个中上等质量的传统羽毛球,可以承受专业羽毛球运动员连续5拍大力度的扣杀,“三段式”羽毛球则能承受15拍,而且在飞行稳定性、落点精度等方面也较传统羽毛球略胜一筹。

下一步,戴见霖将利用纳米技术对植毛器材料进行改性。浙江大学材料系朱教授丽萍认为,“成功后,‘三段式’羽毛球还可获得更好的强度和韧性。”

“是否达到国际比赛用球标准,要看世界羽联检测结果。不过对我来说最大的愿望是,让普通百姓快乐地打羽毛球,打得起羽毛球!”望着窗外的蓝天,戴见霖信心满满地说。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