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版:公司时讯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3年7月29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海尔:
永远做个探路者
本报记者 刘 成

7月28日,2013海尔商业模式创新全球论坛在位于青岛的海尔集团总部举行。听完海尔集团董事局主席、首席执行官张瑞敏的主题演讲,记者脑海中立刻浮现出了海尔创新文化展上的一幅画:一个人走在漫无边际的荆棘丛中,他的前后左右全是荆棘,只有他身后已走过的地方,踏出了一条小路。

海尔艰难的商业模式探索已历经8年时间。说其艰难,一方面是没有现成的路可走,前方寸步难行,一方面遇到困难又特别容易走“回头路”。正如海尔集团轮值总裁梁海山所言,其遇到的最大挑战就是过去的惯性。

海尔商业模式的核心是“人单合一双赢”:“人”即员工,“单”不是狭义的订单,而是用户;“合一”即员工和用户连接起来;“双赢”是让员工在为用户创造价值最大化的同时实现自身价值。为实现这一模式,海尔把传统的“正三角形”的层级组织,变为扁平化的网状结构,其意在让“网状组织中的每个节点都是一个自主经营体,一端连接用户需求,一端连接外部资源”。应该说,这样的组织架构很符合互联网时代的特性,但是层级文化将成为这一扁平网状结构的巨大障碍,而且非短期所能改变。

海尔的商业模式创新特别强调两个关键词:平台、生态。比如,本次论坛把主题定为“商业生态,平台战略”,也体现了这样的含义。按照记者的理解,海尔是要打造一个生态型的平台,在这个平台上,海尔的员工、供应链以及全球各类外部资源乃至消费者都可以施展才华;而这个平台是生态型的,所谓生态就是这个平台上的每个组织不是固定的,人员也不是固定的,是根据需求随时来改变的。这样的设计理念确实是诱人的,但怎样实现全球顶级资源在此汇聚、怎样让用户踊跃参与、怎样解决各个合作方的利益矛盾、怎样让每个自主经营体都充分发挥潜能……确实需要无数的创新才能实现。记者在感到这其中难度的同时,也看到了海尔实践成果所带来的希望。譬如,传统企业员工的两个角色:指令人、执行人,在海尔都成为对接世界资源的“接口人”,海尔的研发体系现在便有1100多名“接口人”,接口的全球资源是5万多人。

此次海尔讲了自己的探索。一是海尔有一位员工自己掏出钱来注册了一个公司,海尔给他提供平台资源,他的盈亏、招聘员工全是他自己负责,现在这个公司发展得非常快非常好。张瑞敏由此发现一个新方向,就是给很多员工提供创业的机会,而海尔就似一个风投公司;二是海尔正在广泛应用大数据,譬如,他们通过分析3万多家实体经营店的顾客逗留时间,发现改变顾客体验能够大大延长顾客的逗留时间,提升成交率,由此,他们开始大规模扩大顾客体验区的建设,从而大大提高了销售量。对海尔的这一探索,参加论坛的《大数据时代》作者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评价道,“这不单是提供送货服务,更提供了一种客户关系,建立了这样的信任平台是很难被竞争对手所模仿和超过的。”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