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综合新闻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3年7月28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近期菜价属正常伏天上涨
本报记者 杜 芳

据农业部最新数据:近期重点监测的28种蔬菜中,23种价格上涨,周均价每公斤为3.38元,环比涨5.3%。洋白菜、油菜、菠菜、黄瓜、西葫芦、菜花、豆角、芹菜、韭菜和茄子涨10%至20%;生菜、莴笋、白萝卜、大白菜、生姜和青椒涨5%至10%。菜价为何会上涨?是季节性原因还是市场供应不足?

入伏以来,天气炎热,蔬菜价格也跟着“升温”不少。家住北京市大兴区枣园东里小区的王女士有些郁闷,“这些天买菜一天一个价,茄子从一斤1.5元涨到2元,柿子椒从2元多涨到3元,贵了不少。”

不少市民都有同感,“一入伏天就没有便宜菜,超市菜贵,早市也不便宜,连晚集的‘小车’零售也涨了不少。”在一位大兴区芦城村菜农的小车上,绿叶菜每斤涨了1元至2元钱。

天气升温真的能让菜价“升温”?北京新发地市场统计部负责人告诉记者,近期蔬菜价格上涨主要表现在应季蔬菜上,也就是说,主要表现在冷凉地区的鲜嫩蔬菜上。进入高温天气后,许多地区不能种冷凉蔬菜,北京周边能种冷凉蔬菜的只有地势较高、温度较低的坝上。因此,冷凉菜供应量不是很大。

在环京津蔬菜基地之一的河北省固安县,这个时期冷凉类蔬菜基本种植不了。固安县蔬菜管理局负责人说,本地能种的早春蔬菜豆角、茄子等都已经接近拉秧的尾声,夏秋蔬菜白菜等现在种下,要60天至90天后才能上市,暖棚蔬菜已拉秧,正在高温养地,几个月后才有产出。因此,现在市场上的蔬菜正好处于前茬菜吃完、后茬菜没上的“断档期”。大路菜整体供应量减少,但市场消费不减,因而供不应求,造成菜价上涨。

在固安县东杨先务村,蔬菜销售旺季时一条路上就有七八辆拉菜车,一辆车围着四五户人家交易。现在,村里大部分菜贩子歇了车,或者去了更北的地方拉菜。因为本地菜供应量少,“装不满,拉一趟不划算”。而山东等地的一些长途运菜车尽管有冷库,但是也面临伏天的考验:菜运多了卖不掉会很快烂掉,运少了又不够路费油钱冷链开支。因此,蔬菜市场的外地菜供应也是时断时续。

市场的蔬菜供应量减少,除了产出“断档期”和运输“纠结期”的共同作用,近期连续大范围的强降雨也直接影响了蔬菜的产量。据气象台的报告,进入6月份以后,全国各地的降水普遍比常年同期增加一至四成,北京地区7月份以来降水量增加了八成。

黑龙江绥化地区今年椒类蔬菜面积比去年同期大,但受降雨影响,椒类蔬菜的挂果率明显下降。降水期间和降水停止以后,椒类难以开花,开出的花被雨水打掉,即使不被打掉也会自己脱落,造成减产。蔬菜商在产地不能连续收货,当天摘下一茬菜以后,再摘下一茬需要等好几天。

与黑龙江绥化地区类似的是山西大同和内蒙古赤峰地区,椒类同样减产,造成目前椒类价格居高不下。其中,大同的椒类还经历了冰雹的“洗礼”。来自山东潍坊的蔬菜商反映,该地区降雨已经半个月了,7月23日还在下雨,地里的大葱根本没法去收,许多都烂在地里,运到市场上的也需要赶紧卖完,否则也会烂掉。所以,好点的大葱价格就比较高。

河北固安县东杨先务村的菜农姚刚也有同样的遭遇,自己种植的豇豆因为下雨影响,开出的花坐果率低,产量减少1/3。但也因为产量少,他的豇豆今年平均每斤卖到2.6元,是去年同期价格的4倍至5倍。

固安县蔬菜管理局农业专家说,随着天气的好转,固安县的蔬菜价格正在逐步回落,黄瓜等从每斤1.4元降至1元,豇豆从一斤2.8元降至2.5元,但短期内蔬菜价格基本维持高位。预计雨季结束,当下育苗安种的蔬菜长出来,市场上蔬菜供应量陆陆续续增加,价格才会回落。

上图 7月23日,郑州市纬四路农贸市场一位菜贩在整理蔬菜。商务部发布的监测数据显示,7月15日至7月21日,全国36个大中城市食用农产品价格小幅回升。其中,18种蔬菜平均批发价格比前一周上涨4.2%。 新华社记者 李 博摄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