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要 闻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3年7月28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这里的移民为何“安逸”
——成都龙泉驿区生态移民采访记

“虽然今年雨水多、滑坡多,但我们住在这里很安心,也安逸得很。”说这话的是成都市龙泉驿区大面镇龙华社区居民张代平。

张代平本是龙泉驿区万兴镇大兰村6组的农民,这两年,由山区农村迁移进城镇。

记者看到,整个龙华小区多栋7层板式结构的楼房掩映在参天大树之间,小区内收拾得干干净净,与成都市区的中档小区相比,毫不逊色。而张代平所居住的119平方米的套三干净整洁,家具家电一应俱全。张代平最满意的是生活保障,她说,“老公在附近的一处工地上班,每个月有2000多元工资;女儿女婿都有固定工作;我今年3月份刚满50岁,4月份就拿到了800元的养老保险,以后每年还会上调。”如今,在这个小区,居住着260多名来自大兰村的村民。

龙华小区居民的“安逸”,源于成都市龙泉驿区实施的被誉为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升级版”的“生态移民富民惠民工程”。

龙泉驿区地处成都平原东部,龙泉山脉纵贯境内,山区面积占42.45%,全区地质灾害点多达400多个。这里虽然是成都的一个区,但在山区里普遍存在行路难、吃水难、上学难、看病难、增收难、安居难等诸多困难。8.4万山区农民渴望早日根治贫穷、摆脱困难,过上富裕文明幸福的新生活。

7月20日,记者深入龙泉山脉腹地,实地了解张代平们祖祖辈辈赖以生活的环境。

汽车沿着盘山公路缓慢前行。记者发现,实行生态移民的万兴乡大兰村,已基本见不到农房。正值夏季,山上植被茂盛。

茶店镇胜利村,是一个尚未搬迁的山村,记者看到,这里与已搬迁6年的大兰村形成鲜明对比:大片山坡裸露,植被稀疏,坡地上种满了玉米和红薯。见到与记者一起前来调研的区里相关负责人,村支书王春贵急切地问起搬迁的事情。据王春贵介绍,村里有6处滑坡山体,危及到32户、109人的生命财产安全,尤其是7月8日四川盆地强降雨之后,10多天来一直在组织大家避险。区里负责人告诉王春贵,在龙泉驿区北部新城西河镇修建的安置房今年10月份即可交房,春节前胜利村的生态移民就可入住了。听到这个好消息,王春贵和围过来的村民们都高兴地笑了。

邻村斑竹村也尚未搬迁。在田间小道旁,中年妇女林桂芳正在采摘蔬菜。见到记者一行,林桂芳主动问起搬迁之事。她告诉记者,她很羡慕已搬到镇上的姑姑一家。她姑姑赖淑兰自从搬下山后在一家公司管理花草,一个月收入2000多元,晚饭后还可以去跳“坝坝舞”,前年满55岁后就不用上班了,现在每个月可以领1000多元的退休金。

俗话说,“故土难离”,而龙泉驿区的农民为什么搬了的都说“安逸”,没搬的主动要求尽快搬迁呢?记者调查发现,除了崩山滑坡威胁之外,更重要的是在移民的过程中,龙泉驿区让搬迁的农民充分享受到了统筹城乡发展的政策红利。

“与其挖山不止,不如移民进城。”针对山区的实际情况,龙泉驿区及时启动“生态移民富民惠民工程”。近年来,依托土地增减挂钩政策,龙泉驿区引进了23个市场投资主体,大力实施山区46个村、8.4万人生态移民富民惠民工程,激活农村土地资源价值,让山区农民分享土地级差地租红利,实现农民利益最大化。目前,已经完成万兴乡大兰村等6个村、1.96万人移民进城。

如今,实施生态移民富民惠民工程已初见成效,农民的生产生活方式得到根本改变,生态保护、防灾避险与富民惠民三大效益相得益彰。

进城的移民实现了充分就业,大兰村移民后,2012年人均年收入达15550元,比进城前增长了1.8倍。

进城的农民得到了安居,他们免费拥有人均35平方米城镇住房,另外统筹配置人均10平方米商业铺面。移民的个人资产由此大幅增长,人均可达30万元左右。

此外,龙泉驿区的生态移民已完成向城镇社保的转变。人人享有一套城镇保障和集体福利,达到退休年龄的老人每月可领取1100元以上的养老金。安置小区春秋名邸60多岁的老人张朝洲拿出一个绿色的小本本,这是他在农行开户的社保存折,折子上的细目显示,他每个月有1324.21元的养老金。

在农民从贫穷走向富裕和安康的同时,村级集体经济也得到迅速发展。据介绍,已经完成生态移民的6个村,建成集体经济兴业物业8.7万平方米,总资产约7亿元,每个村平均集体资产达1.17亿元;租金年收益总额超过2000万元,村均年收益333万元,已从“空壳村”一跃成为区里的富裕村。

龙泉驿区负责人告诉记者,再通过几年的努力,山区余下的40个村、6.44万农民的生产生活方式都将得到根本性改变,与城里人一样过上有尊严、有保障、富裕文明的新生活。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