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特别报道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3年7月23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俄罗斯专家:寻找新的经济增长模式
本报驻莫斯科记者 廖伟径

俄经济界普遍认为,中国政府不再准备以大规模刺激计划“托市”,表明新一届中国领导人更为看重中国经济的增长质量,决心在转变经济增长模式上迈出更坚定的步伐。

莫斯科国立大学亚非学院副院长安德烈·卡尔涅耶夫认为,中国旧的经济增长模式是基于中国廉价劳动力和发达国家向中国转移先进生产技术的基础上,这种模式使中国在过去几十年的发展中取得了巨大成就,中国比其他任何发展中国家都更为成功地利用了全球化带来的优势。不过,这种优势正在缩减,中国经济的增速正在放缓。他注意到,中国领导人表示可以允许中国经济增速放缓至7%左右,“这意味着中国领导人已经清醒地意识到,产能过剩、基础设施建设规模过大、外汇储备过多、环境污染严重等旧的经济增长模式带来的负面效应正在显现”。卡尔涅耶夫认为,未来中国经济应由依赖商品出口转为立足国内市场需求,同时,中国应尽快成为创造、运用新技术的大国。

俄市场人士极为关心中国经济增长的“红线”在哪。俄科学院远东所研究员雅科夫·别尔格尔认为,中国经济增速不能低于6.5%,“如果经济增速下降至6.5%至6%,将带来失业人口剧增等严重后果,目前中国经济增速有所放缓,但还构不成危机”。对于西方分析师有关中国经济将“硬着陆”的分析,别尔格尔表示:“这些担忧主要是基于两方面,一是对于中国房地产‘泡沫’的担心,一是中国金融领域风险因素加大。不过,中国4大国有银行有足够的资金储备,过度的恐慌没有必要。”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