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版:自主创新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3年7月23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尹同跃夜话:“创新的信念我从来都没动摇过”
本报记者 白海星 刘松柏 杜 铭
奇瑞TX概念车获得“2012年度最佳概念车奖”,这是中国汽车品牌产品首次获得汽车设计的重量级国际大奖。

创 业

我干汽车29年,到今天我们敢说会造车了。而且可以造好车啦!

夜色深沉。时针即将指向11点。在奇瑞汽车那间有些老旧的会议室里,身着白色衬衫的尹同跃意犹未尽。

他坐在那里静静地讲述着。实在不像一个几万人大企业的大老板。没有不怒自威的眼神,没有前呼后拥的派头,也没有中年人发福的将军肚。与媒体所形容的“铁腕人物”、“奇瑞狂人”相距甚远。尽管已是“知天命”之年,已生出些许华发,但那张生就的娃娃脸似乎永远绽放着微笑。他不避讳尖锐问题,耐心地给予最正面和直接的回答,就像一个搞技术的工程师,不,更像一个作学问的教授,而且不时站起身来,在背后的白板上画出简洁的图形、写下关键的数据。

不过,从他那声调平稳的叙述中,你能强烈地感受到一种激情、一股韧劲,一种本真、一种敬畏,能强烈地感受到他近年心灵的挣扎与搏斗。

我干汽车的时候,中国的自主品牌汽车还是零。我毕业后就去了一汽,一汽给了我很大的舞台,还派我去美国、欧洲学习了一年多。1996年在老家领导的强烈召唤下,抱着能为家乡做点事的想法,回到芜湖还在像个工棚一样的地方开始创业。后来我们把这段非常艰苦创业的经历总结为奇瑞的“小草房精神”。那时候,就是想造车,市领导问我们一年能干多少车。5000辆?不行;15000辆?还不行;30000辆?50000辆吧。1997年1月公司注册,3月开始动工,1999年12月16号第一台车下线了;我们开着这台车子向省里领导报喜,开到合肥的郊区这个车子就趴窝了;18号我们搞下线仪式,一位副省长负责把这个车子开下线,当时心里很忐忑,会不会打不着火?

经过93个月的时间,我们实现了奇瑞前100万辆下线,用了31个月实现了奇瑞后100万辆下线。

芜湖是一个非常美丽的沿江城市。奇瑞公司早期是一个注册资金非常少的企业,经过滚动发展,现在总资产已经达到650亿元,占地面积280万平方米,4个轿车厂、两个发动机厂、两个变速箱厂。我们目前在40公里之外的地方还有一个新厂区;在大连建设一个新的工厂;在河南开封,一个新的工厂也正在建设;在鄂尔多斯还将建一个SUV工厂。

据说,为了生产第一款轿车,奇瑞花2500万美元从英国引进一款发动机和一条生产线,英方派来20多人负责安装工作,但进展十分不顺;尹同跃实在忍受不了还是未知数的等待,他权衡再三决定大胆冒险自己干。市委书记表情严肃地问:“干不成怎么办?”尹同跃义无反顾地回答:“干不成,跳长江!”

奇瑞真正在中国汽车市场上走红是2003年,他们一口气推出三款新车型,即QQ、东方之子和旗云。当年全国十大畅销车型中表现最突出的是奇瑞QQ,两年后销量便超过10万辆,东方之子上市后也赢得了一片喝彩。

QQ,成为家喻户晓的品牌;奇瑞,成为中国汽车自主创新的“领跑者”。在中国汽车销售爆棚式增长的机遇,使奇瑞靠自主创新和低价战略,硬是把跨国公司垄断的天幕生生撕开一个大口子,占领了几百万辆的市场天地!以至于最近还有媒体评论说,如果没有奇瑞以及吉利和比亚迪,中国低端汽车的价格绝不会一下子从10万元降到四五万元,“高高在上”的跨国公司也绝不会“屈尊降贵”。

去年我们出口了18.5万辆的整车和成套散件,占了中国乘用车出口的1/3左右。我记得在一汽大众的时候,当时中国出口了300辆捷达车到缅甸,都让我们激动得不得了。

挫 折

尹同跃并不愿谈及以往的艰苦卓绝与辉煌巅峰。是我们在采访时一再追问汽车梦·中国梦时,他才浮光掠影地“扫描”了一下。他主动挑起话头的是教训,是反思,是转型,是整合,是创新。

汽车是一本书,这本书越来越厚,过去我们读得太少,而且读得很浅。现在回头看,尽管车市火爆,但当奇瑞实现60万辆年产规模时,其“天花板”压力已经很大了。只是那时我们还没有认识到而已。

记得在奇瑞公司100万辆庆功大会上,那是2007年,当时所有人都处在非常亢奋的状态。一位汽车界的老领导跟我说,你们这么干可能还是要打好基础。我估计他感觉到了一些问题,但我们那时被眼前爆棚式增长的中国汽车市场所吸引,开始了大干快上的步伐,加快投入,扩大产能,增设机构,增加车型……2009年,我们实施多品牌战略,除奇瑞外,新增瑞麒、威麟、开瑞3个品牌……

在中国汽车市场爆发式增长的大背景下,奇瑞、比亚迪、吉利等纷纷扩大产能,增加品种。“只要推出一款车,没有不赚钱的。”这种有些张狂的扩张,实质是粗放经营式地一味做大,“多生孩子好打架”,不管市场走向如何,先通过对标合资品牌、上产品线再说,但在品质经营和品牌提升上却没有根本性突破。

这时,跨国公司通过合资企业开始在低端汽车市场发力了。一个“赛欧”一年销量达十几万辆!一时间,中国汽车销售市场步步上升,自主品牌销量却节节溃退,在一二线城市的中低端市场被边缘化了。奇瑞也是如此。倾注心血和投入巨资打造的新车型上市后反响平平,销量也从国产品牌第一滑落到第四。尤其是从2010年起,奇瑞的业绩表实在难说漂亮,也遭到市场与业界的非议。

这仅仅是市场的原因吗?尹同跃从来不这样认为。

市场给我们上了沉重的一课!“造老百姓买得起的好车”。老百姓买得起,我们做到了;但由于内部资源支撑不够和对外部市场环境的判断失误,粗放经营造不出好车,我们的多品牌战略被市场证明走不通,产品品质、品牌塑造和单车利润等方面都不甚理想。

业绩下滑的根本原因是我们不够冷静,犯了贪大求全、急于求成的错误,过于追求速度和销量了。奇瑞和其他自主品牌厂家一样,犯这种错误并不可笑,这也是年轻的中国汽车业成长中必然付出的代价。我们与跨国企业的距离没缩小,国内同行反而追上来了,我们很难受。

奇瑞真到了一个生死存亡的关口了。在2010年的北京车展上,我放出狠话,“宁可销量排名跌出前十,也要完成战略转型”。因为奇瑞如果这时不转变,企业发展就会耽误时机。

断 腕

我们闭门开了3天干部会,会上吵了3天。企业起步时队伍小,大家的思想好统一,现在企业规模大了,随着经营环节增多,大企业病也逐步凸显。有人说那是奇瑞的“遵义会议”,最后大家统一了思想,想到了改变,想到了调整。这是一个既艰难又痛苦的过程。大家最后形成了共识:哪怕我们的行业排名有一点落后,我们也要转型,这种转型包括否定自己的转型,我们是下了狠心的,不这么做就不可能有未来。该砍掉的砍掉,该调整的调整,让企业在正确的轨道上走。如果再拖泥带水,老的舍不得丢,新的舍不得投,而市场给我们的时间有限,必须“壮士断腕”。

面对惨烈的市场和下滑的业绩,尹同跃和他的团队痛定思痛,开始了“壮士断腕”的三年“蛰伏”。这是一个“凤凰涅槃”的过程,这是一个“浴火重生”的过程,这是一个“卧薪尝胆”的过程。

“必须推倒重来”。转型的路径,是将分开的十指攥成一双有力的拳头。奇瑞研发人员最多时超过6000人,同时在研产品项目120多个,不是资源共享却是各自为战,往往重复研发。2010年以来,我们对研发体系的机构进行了大调整,取消原有的汽车研究总院、乘用车工程研究一、二、三院和商用车研究院,重新划分为项目开发中心和技术中心两大部门,将原有的技术人员重新分配到车身、底盘、内外饰、电子电器、动力总成集成五大分院。新的汽车研究总院采取矩阵式结构,研发项目由各部门协同完成,其优势在于可以把过去各个研究院的特长都集中在一起,将技术研究得更透,产品做得更强;通过打造大协同平台,既有助于集中资源、分享和吸纳项目经验,又可以提升整体研发能力。

我们对产品结构也进行了梳理和调整,停用瑞麒、威麟和旗云三个品牌,只保留奇瑞;并将那3个品牌车型划归到奇瑞之下,重新划分4条产品线,并由以前的20余款产品逐步减少到11~12款产品。因为模块越来越少,供应商越来越少,这样就会导致我们东西会越做越好,会越做越便宜。这是西方大企业最近总结出来的一个非常好的理念革命。

从战略层面来说,奇瑞未来产品规划将分为两大产品群,一类是上升产品群,实际上就是产品品质上升到合资企业的水平,这个产品群保留5-6款车,并实现规模效应;另一类是入门级产品,也是奇瑞的传统优势所在,同样保留5-6款车型。而同一级别、同一类型的产品将只保留一到两个,聚焦优势资源。

我们转型的目标,是建立符合国际标准的新型正向开发流程,按照市场定位和市场需求自主开发产品。具体表述为“建立一个体系,回归一个奇瑞品牌,打造三个核心能力”。首先是一个体系,包括管理体系、研发体系、成本运行体系,使这个体系跟合资企业一样,跟跨国公司是一个体系,一个标准;然后是一个品牌,三个核心能力——技术、国际化、体系能力建设。

奇瑞转型是“革自己的命”。这也是一种付学费,包括对一些人的调整、对一些产品的调整,就是要下决心!我认为,创新首先意味着要敢于否定自己,打破旧世界才能建立新世界,不断否定就意味着不断进步。说实在的,这个过程并不容易。因为那是我们自己的心血,像孩子一样,最后把它砍掉,实际上是很痛苦的。

当年为挽救在金融危机中面临破产的福特汽车,穆拉利也开出一张药方,那就是“一个福特”的全球战略。这位从波音公司空降的CEO,上任不久就宣告要出售旗下的捷豹、路虎和沃尔沃,并对福特展开长期的“瘦身”计划,让福特有更多的精力投入核心技术的研发,成功把福特从破产的边缘拉了回来。今天的奇瑞与当年的福特似乎异曲同工。

超 越

2010年时,尹同跃放狠话:“宁可销量排名跌出前十,也要完成战略转型”;到2013年时,尹同跃放出更狠的话:“我们不会迷失改革的方向,即使短期亏损也在所不惜。”因为奇瑞已连年亏损了,尤其是在三年“蛰伏”期间,业绩报表实在难说好看。今年前5个月,奇瑞汽车销量同比下滑了15%,这是2011年以来连续两年销量下滑。据悉,大众汽车当年转型时,在欧洲市场的销售量连续两年下降20%以上。

针对奇瑞的转型,也有业界人士担忧:“回归到一个品牌、少而精的产品战略,大的方向是对的;但做了减法之后,新推出的产品不受好评、市场不接受怎么办?有没有可能出现销量继续下滑、被边缘化的风险?”

目前奇瑞所遇到的困难实际上是黎明前的黑暗期,是奇瑞所遇到的暂时性的困难。对此,我们已经做好充分的准备,不会因为短期的市场效应而迷失了方向。我们想要一个拥有金光闪闪品牌的企业,一个长寿型的大企业,绝不是一个短期赚点小钱的企业,我们有足够的耐心,也扛得住压力。其实,企业转型过程有很大一部分压力来自社会。媒体往往更关心的是数字,是销量。其实要销量很容易,我们多造一些类似奇瑞QQ这样的产品,销量就会有很大的提升。但这样的数字有什么意义?

我们已经从逆向开发转向正向开发。所谓逆向开发,就是先有实物后有图纸,就是把人家的车拿来拆解,然后画出图纸再造车,再在市场找消费者。我倒不同意有人说这完全是抄袭的说法,我们是拆了别人,但不照抄,毕竟其中融入了我们一些自主创新的技术。但是,你不得不承认这具有“山寨”的色彩。我们奇瑞不再走逆向开发的捷径啦。因为第一,一个小企业可以做山寨,大企业不能,因为你有企业形象,你有社会形象,你有国家形象。第二,世界汽车工业的发展,很多企业是从山寨开始,像韩国和日本也都是走的这条路子,但是很快大家都走上自己的路子,因为汽车发展要有自己品牌的基因。第三也是最重要的,抄来的产品不可能达到原来产品的品质,无法实现产品开发过程中的技术积累。

现在,推出一款新车型从市场调研开始,分析总结形成产品定义,得出产品的特点及研发方向。接下来是工程分析,做大量的竞品对标研究。要在质量、性能、造型、成本等各方面“对标”,其中仅性能目标就分为10大模块、1100多项性能指标,先分解为各个测量和评价的数据,随后进入设计、软模试制、样车、实验验证、生产等环节。

正向开发是一个里程碑式的转型。因为我们有一定的技术支撑。从会造车到造好车,我们奇瑞的技术积淀,可以说是国内自主品牌中最厚重的。

我们的TX概念车,在日内瓦车展上获得了最高奖“最佳概念车奖”,还有一个获奖的是宝马6系,获得“年度最佳量产车型”。这个奖项相当于国际汽车界的奥斯卡“小金人”!完全是我们自主设计、自主知识产权,是中国工业的一个很大的突破。还有,我们的发动机技术,我们的自动变速器技术,我们的很多品牌开发技术,都形成了竞争力。如果没有每年几十亿元的研发投入,我们账面上的盈利会更好看一些,但我们却不可能具备完全正向开发的能力,不可能掌握发动机、变速箱等核心零部件的开发技术。从单项技术来说,我们与国外差距并不大。当然,有时候看起来跟国外的品牌、国外的车就差那么一点,但就是这么一点,赶上去所要花费的精力是级数增长的。

走进芜湖的奇瑞第二发动机生产车间,偌大厂房里,看不到多少操作人员,嗡嗡作响的机器声似乎是提醒参观的人:这里的现代化程度很高。第一台拥有100%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性能发动机ACTECO在这里下线,实现了中国汽车产业在核心零部件方面“零”的突破;首次出口美国的发动机在这里生产,开创了中国自主品牌发动机向发达国家大批量出口的先河。奇瑞ACTECO系列发动机连续四年荣获“中国芯年度十佳发动机”。

早在2006年,奇瑞便建立了试验技术中心,并陆续形成了八大实验室和试车跑道,关键试验设备先进程度国内第一、国际领先,其中的碰撞实验室目前还是亚洲最大的实验室。

自主品牌的国产车,的确是价格优惠的;但我们追求的是“价优质更优”。奥迪特是德国大众制定的一套质量评价体系,以前,奇瑞只有整车奥迪特检测,现在所有零部件和工艺环节,包括冲压、焊装、涂装、板链都有各自的奥迪特检测。我们现在坚持“3个100%”检查,即下线100%检查、入库100%检查、交货100%检查,以确保产品质量。我们现在每年进行撞击试验的整车就达三四百台,以前撞击点48km/h,现在是64km/h。“咚”的一声,几十万就没了,但这是必须的。我们这两年没有太多的产品在市场上投放,是因为我们把整个产品上市的门槛推高了很多。

出 关

今年4月16日,奇瑞通过在合肥举办的一场名为“技术·奇瑞·中国梦”的发布会,展示了过去三年的积淀以及全新的品牌战略,并且,正式推出重新设计的logo,令业界耳目一新。

今年下半年奇瑞将有一款M16上市,这款车倾注了奇瑞现有的技术能力。各种技术指标显示,M16的技术水平与合资企业的产品非常接近,一些指标还有所超越。

我们现阶段最紧迫的任务是建立品牌。因为只有品牌才是长寿性企业的基础。没有品牌驱动的创新是没有意义的。技术创新、体系创新都可以引进借鉴,品牌这一块实际上有很多东西是看不见、摸不着也讲不清楚的东西,实际上就是人们在一起感知的事情。此所谓“看不见的地方一定是一样的,而看得见的地方一定是不一样”。实际上,品牌是一种生活方式。对品牌的追求,是对品质的追求,对品位的追求,还有对品格的追求。

常务副总经理郭谦说:没有品牌的创新是无效的创新。奇瑞过去在单品创新的投入是非常大的,但这种创新没有给我们带来效益,反而造成沉重的负担。我们收缩战线,实施“品牌归一”的战略,就是进一步聚集优势资源,全力打造“奇瑞”品牌,提升品牌溢价能力,进而逐步“向上走”,进入到更高的价值市场。

通过转型,奇瑞希望在技术、产品品质以及售后服务等方面实现全面进步,在品牌内涵价值和形象方面得到大幅提升,打造“有国际化竞争力的,受人尊敬的汽车品牌”。我坚信,奇瑞离目标的实现不会太远。

我是一个理想主义者。就是希望把很多人聚在一起,做民族汽车品牌。梦想没变,信心没变,任何时候我都没动摇过。有过迷茫,但总是能找到答案,因为集体的智慧一定能更好解决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闭关三年,现在我们该出关了!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