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版:文化产业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3年7月18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小银针绣出新生活
本报记者 田米亚
日前,“2013多彩贵州·民族民间手工艺品走进北京”活动在京开幕,一批贵州非物质文化遗产精品与观众见面。据悉,该活动已是第三年举行。2011年首届活动重点推出苗族银饰和刺绣,今年则为蜡染主题展。 本报记者 赵 晶摄

贵州是全国苗族聚居最多的省份。苗族的刺绣艺术历史悠久,清《开化府志》上就有苗族妇女“能织苗锦”的记载。松桃苗族自治县的苗绣构图严谨、色彩鲜明,苗家女子通过丰富的色线和千变万化的针法,绣出的人物、动物、山水、花鸟等鲜活灵动,广受欢迎。2006年,松桃苗绣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如今,松桃苗绣已经走出村寨,走向世界。

搭建平台

2005年,就在石丽平上交政协提案呼吁“让民族刺绣产品走向市场”时,韦桃花的马尾绣工艺品店在三都县城悄然开张。2006年8月贵阳举行的“两赛一会”,为她展示才华提供了舞台。韦桃花凭着精湛的马尾绣技艺,夺得“贵州名匠”特等奖。如今,韦桃花的三都水族自治县马尾绣艺术品制作有限公司声名鹊起,订单不断。她用公司加农户的方式,带动了数千名水族绣娘就业。

“两赛一会”的全称是“多彩贵州旅游商品设计大赛”、“能工巧匠选拔大赛”及“旅游商品展销大会”,从2006年启动,已连续举办7届,让许许多多石丽平、韦桃花这样的贵州少数民族妇女实现了勤劳致富的梦想。

如今,韦桃花身边有越来越多的水族女孩坐下来飞针走线。当初没出过寨门、站在大街上都会迷路的绣娘,如今个个都是女能人。贵州省省长陈敏尔明确要求,各级政府部门要进一步推动贵州省旅游商品产业发展壮大,为民营企业、中小企业和能工巧匠开辟广阔的发展空间。

绣出梦想

在距离贵州松桃200多公里的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三都水族自治县,韦桃花正用细细的银针绣出人生梦想。在三都,水族马尾绣已传承千年,其独特之处在于绣线是用丝线缠绕马尾做成,使绣品具有浮雕一般的立体美感,被誉为“刺绣艺术的活化石”。

韦桃花5岁学习缠绕马尾线,13岁时母亲就让她参与做马尾绣背带的绣片。做背带是马尾绣制品中的最高境界,一般小姑娘根本无法胜任。与韦桃花同为“60后”的石丽萍,也有一手精湛的绣艺。她很小就学习苗绣,奶奶更是远近闻名的刺绣高手。

然而,两个人的人生道路却很不相同。

石丽平17岁当上了乡文化馆长,之后又做过松桃电解锰厂团支部书记、矿业公司总经理,多年的事业拼搏,她苦过甜过哭过笑过,却从未忘记弘扬苗绣的梦想。2005年,已是松桃县政协委员的她在提案中呼吁,让民族刺绣产品走向市场。韦桃花则是一名普通的农民,长年厮守着家乡的山山水水,过着平静而不乏艰辛的生活。

如今,这两位对民族刺绣情有独钟的“姊妹花”,都在带领家乡姐妹们绣出心中梦想,走上富裕之路。

走向富裕

见到石丽平时,足蹬绣花鞋的她正在接待客人。200多平方米的展示厅,靠墙摆满了各种获奖证书,展台上服装、壁画等产品琳琅满目。房间的一个角落,3位苗族绣娘正飞针走线,花鸟鱼虫在手底栩栩如生。

2008年12月,石丽平成立了贵州省松桃梵净山苗族文化旅游产品开发有限公司。翌年,公司选送苗绣、银饰等产品参加贵州省“两赛一会”、“中国国际旅游商品博览会”等活动,获得各种奖项,订货的客商也纷至沓来。看到了传统民族产品的巨大市场潜力,石丽平下定决心,打造一个以松桃为中心的武陵山区苗绣基地,让万千苗族妇女通过刺绣走上富裕路,让“鸽子花”开遍五湖四海。为此,她制订了市场开发战略,要出纯手工的大师级精品,保证古老的刺绣技艺得到原汁原味的保护,满足高端市场需求;还要走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的发展道路,生产中低端特色产品,进入普通百姓生活,做大市场。

以发展促传承,石丽平的梦想正一步步照进现实。如今,松桃28个乡镇130个民族村寨中,有上千个家庭的3100名苗族绣娘都在为公司完成订单,平均每户年收入可达3.5万元。

在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投资3亿元、建筑面积4万余平方米的松桃苗绣研发基地已破土动工。这个基地兼有苗绣研发、银饰制作、博物馆等10多项功能,到今年10月,可以让近千名绣娘同时进入车间做工,实现培训、刺绣集中完成。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