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49 胡荣忠
胡荣忠,男,汉族,1971年8月生,中共党员,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长顺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长顺县敦操乡党委书记。
“背篼干部”胡荣忠主动要求到条件艰苦的后进乡村工作,并在实践中摸索创造了独特的“351”工作法,带领全乡百姓脱贫致富。
敦操乡地处贵州省麻山腹地,自然环境十分恶劣。2009年2月,胡荣忠主动请缨,从长顺县城来到全省100个一类贫困乡之一的敦操乡担任乡党委书记。在胡荣忠的带领下,敦操乡干部职工每周都要背着背篼行走在山间小路上,力所能及地帮助群众解决实际困难,从为村民代办低保、养老保险,到捎一包盐、几瓶醋。村民们亲切地把他们称为“背篼干部”。
2011年,胡荣忠创造了“三定五帮一创建”的“351”工作法。“三定”就是:定人、定点、定时。“五帮”就是:帮助贫困家庭寻找一条致富路子;帮助外出务工人员照顾好家庭成员;帮助疾病困难家庭解决用车难;帮助边远群众捎带日常生产生活物资;帮助刑释解教人员重树信心重归社会。“一创建”就是“创建文明和谐敦操”。胡荣忠通过自身的实际行动,带领敦操乡干部职工为老百姓背去了温暖,背去了爱心,也背出了信任,背出了感情。两年前,村里动员推广种高粱不足100亩,现在已发展到2000亩,一直推广不开的养殖绿壳蛋鸡,现在已经超过1.5万羽。
2012年,胡荣忠等“背篼干部”当邮差、装民生、背民心的事迹,在贵州高原和全国产生强烈反响。
胡荣忠荣获第三届贵州省道德模范荣誉称号。
450 荆保山
荆保山,男,汉族,1952年7月生,中共党员,山西省平陆县国营林场护林员。
1987年,荆保山从海拔5000米的唐古拉山兵站转业回乡,主动到国营林场条件最艰苦的云盖寺防火瞭望台工作。25年来,面对艰苦环境,荆保山恪守清贫和信念,践行使命和奉献,把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写在浩瀚松林间。
在荆保山工作的瞭望台小屋里,只有电台、望远镜、手电筒等护林用品和简单的炊具。山路崎岖难行,每次步行下山需要一天时间,买蔬菜、日用品要到15公里外的村镇,挑水要到4里外的山沟。在这常人难以忍受寂寞的大山,荆保山拿着每月400多元的微薄工资,一守就是25年。
有一次荆保山在巡山时,发现云盖寺管护站附近乡镇林业点上有起火迹象,但这时他却无法联络上4公里外的联系点。荆保山情急之下,拿起手电筒,拄着一根树枝,向联系点走去。天黑路滑,荆保山腿部被撞伤,面部被树枝刮出血,但他全然不顾。由于荆保山报告及时,避免了一场重大火灾。
荆保山从没有为了个人或家属的事情向组织提过任何要求。父亲病危,他只是在临终前赶回家见了一面;妻子生病,仅仅陪了一天;女儿出嫁,也没有顾得上回去。
荆保山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山西省第四届道德模范等荣誉称号。
451 钟 晶
钟晶,女,布依族,1982年10月生,中共党员,贵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贞丰县龙场镇龙河村卫生室乡村医生。
5年前,钟晶从条件优越的省城贵阳来到贞丰县龙场镇龙河村创办卫生所,她用精湛医术救人,用贴心服务暖人,做老百姓的贴心人,被誉为“全国最美乡村医生”。
2008年,钟晶到贞丰县龙场镇探望丈夫,目睹当地群众普遍缺乏卫生防病知识,看病困难,很多妇女由于观念保守,不愿找男医生看病,小病被拖成大病。城乡医疗条件的巨大差距令她震惊,她毅然决定,从贵阳的大医院辞职!安置好幼小的女儿后,她拿出两万多元积蓄,在条件非常艰苦的龙河村创办了卫生室。她走村串寨,为全村村民建立健康档案,讲解防病知识。她自己动手制作中药,病人来看病,她将整盒的药分开,根据病情配置药量,尽量让病人省钱。对贫困、空巢老人不仅不收钱,还常留他们吃饭。她坚持上门为瘫痪老人定期检查、治疗,晚上还给留守老人送药。她每天早上7点20分起床开始为群众看病,为了帮病人打针,经常忙到晚上十一二点。
2009年,丈夫调到自治州首府兴义市内工作,但钟晶舍不下这里的乡亲,依然坚守在偏远大山中的村卫生室,为当地少数民族群众解除病痛。钟晶在村里与乡亲们天天见面,与丈夫却很难见上一面,与自己的父母和孩子更是一年只能见一回。不能照顾家人,无法孝敬父母,她很内疚,但她说:“我很想他们,但我也放不下这些乡亲啊!”
钟晶荣获中国青年“五四”奖章、全国“三八”红旗手、贵州省道德模范等荣誉称号,入选“中国好人榜”。
452 徐小平
徐小平,男,汉族,1960年8月生,中共党员,上海大众汽车有限公司发动机厂维修部门高级经理。
徐小平在岗位上倾注热情和才智,敬业钻研、开拓创新,从一名普通汽车机修工成长为全国劳动模范。
徐小平深知,业精于专,突破技术垄断才能赢得主动。进口高速加工中心被誉为制造设备的“皇冠”,其核心部件“电主轴”制造维修被国外垄断,修一根轴要价20万元。徐小平带领团队艰苦探索,突破国外技术封锁,实现自主修理,费用仅为外商报价的15%。
徐小平坚信“外国人能做的,我们一定能做,外国人不能做的,我们也要努力做!”他42岁通过“高级德语翻译”考试,能够流利地与德国专家对话,主持中德技术谈判。面对德方提出“27万欧元解决设备0.7米落差”的方案,他以3万元人民币简洁方案取胜。面对老外要求“100万元、7天时间修复机床故障”,他勇挑重担36小时恢复设备运行。面对进口激光设备动辄十几小时的高难调整,他发明出仅用0.5小时完成调焦的“激光可视对焦技术”,获得国家专利。
徐小平勤于思考、善于总结,创造的“徐小平六大工作法”成为维修人员克服疑难杂症的“法宝”。他的“岗位创新理念”成为普通员工岗位成才的指南。他推行“以预防性修理为主”的设备管理模式,使上海大众发动机厂生产线设备有效工时利用率成为大众集团全球动力总成工厂中的最高纪录。他倡导“人人争当专家”的团队发展思路,大大提升了维修团队整体水平和服务能级。
徐小平获得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创先争优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称号。
453 敖志凡
敖志凡,男,汉族,1969年9月生,江西省高速集团井睦高速公路项目办总监办主任。
从事交通工程监理24年,敖志凡一直加班加点奋斗在施工一线。怀着对事业的热爱,在肿瘤切除手术后不到3个月,就回到工作岗位,继续奔忙在施工现场。
自1989年参加工作以来,敖志凡从计量员到合同工程师,再到总监理工程师,先后参与昌九等十几条高速公路项目建设,见证了江西高速从无到有、从零到4000公里的跨越。2011年4月,敖志凡担任井睦高速公路项目办总监办主任。井睦高速公路是我国首次试行“高速公路代建与监理合并管理模式”的工程建设项目。项目正式开工后,他连续3个月没有休假,每天都在工地忙个不停。
2011年10月,敖志凡经常感觉腹部有难忍的绞痛。但他作为总监办主任责任重大,一直坚守在工地,没有机会去医院检查身体。2011年11月18日,他在工地现场再次出现强烈腹痛,在场同事急忙把他送到医院检查。经检查,发现他患有肾结石,肝脏上还有一个肿瘤,必须马上手术。敖志凡安排好工作后,才到上海进行手术。手术后,医生叮嘱他至少要休息一年。可不到3个月,他就强忍刀口的疼痛,回到施工现场忙碌起来。
2012年12月的一个晚上,天空乌云密布。敖志凡途经一分部所辖路段时,见施工队伍正在进行油面摊铺,现场还有4车料没有铺完。眼看就要下雨,如果施工人员冒雨强行摊铺或草草了事,工程质量势必受到影响。他顶着刺骨的寒风,在现场蹲守近两个小时,赶在下雨前把所有料按要求摊铺完。
454 贾立群
贾立群,男,汉族,1953年11月生,中共党员,北京儿童医院超声科主任。
贾立群从医36年来,始终秉持“医者仁心”理念,以精湛医术、高尚医德夜以继日地超负荷工作,确诊7万余例患儿疑难疾病,挽救2000多位急危重症患儿的生命。
贾立群经常白天进手术室观察手术过程,夜晚上网查阅国际超声期刊,发现了小器官探头的优势,并推广应用到临床上,提高了儿童疾病诊断准确率和检出率,被国内同行誉为“B超神探”。2009年12月,一名甘肃的8岁女孩,肚子疼了6年,在当地两次开刀都没有找到病因。贾立群做B超时,发现患儿肠子上有个黄豆大小的小囊肿,迅速确定这就是腹疼的原因。做手术时,外科大夫找不到囊肿,贾立群迅速赶到手术室,将B超探头经切口直接放入患者腹腔内仔细查找,发现小囊肿的位置在胰头后面,被胰头包着,手术容易损伤胰腺,形成胰瘘。贾立群凭着多年的经验用探头给外科大夫引导,手术十分顺利。
贾立群把患者当亲人,把付出当常态,用耐心、细心、精心、关心,对待所有患者,廉洁从医。为了履行“24小时随叫随到”承诺,他至今仍住在医院附近50平方米的房子里;为婉拒患儿家长感谢塞给红包,他将自己的衣兜缝死,被家长们亲切地称呼为“缝兜大夫”。由于超声检查需要空腹进行,为减少孩子挨饿时间,他经常利用午饭时间为患儿做检查,甚至带病坚持工作。
贾立群荣获全国医药卫生系统创先争优活动先进个人、北京市先进工作者、首都十大健康卫士、北京市群众心目中的好党员等荣誉称号。
455 贾向东
贾向东,男,汉族,1982年2月生,中共党员,中国能源建设集团山西电力建设二公司焊工。
参加工作10年来,贾向东立足本职岗位,凭着对焊接技术的热爱和高度敬业精神,不畏寒暑、潜心钻研,从一名农民工逐步成长为一名技术过硬的高压焊工、焊接高级技师、金牌工人。
生在农村的贾向东,深谙“人勤地不懒”的道理,始终兢兢业业做好本职工作。做了电焊工后,为了练好焊接技术,他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辛和汗水。别人午休他钻研,别人下班他加班。通过勤学苦练,贾向东仅用3年便熟练掌握了高压焊工基本焊法,顺利通过考试,成为了一名高级焊工。一般焊工这一过程需要10年左右。2006年,贾向东夺得省职工职业技能大赛焊工组第一名。2012年8月,在被誉为职工技能“全运会”的第四次全国职工职业技能大赛上,贾向东又以超群技艺一举夺魁。
他在工作中坚持高标准、严要求,对自己所焊的每一道焊口认真负责,确保不出现质量问题。他先后参加了国家重点工程——山西大唐神头第二发电厂二期工程、内蒙古乌兰电厂等15座电厂工程建设的焊接工作,累计完成高压焊口两万余道,焊口一次受检合格率和优良率达99%以上,被誉为“信得过焊工”、“免检焊工”。
在艰辛而平凡的焊接岗位,贾向东用辛勤和汗水铺就了一条成才之路,实现了自己“做一名优秀焊工”的梦想。他被聘为山西电力技术院生产技能A类专家、国家电网电力技术院生产技能一级专家。
贾向东两次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2010年荣获全国劳动模范荣誉称号。
456 高德荣
高德荣,男,独龙族,1954年3月生,中共党员,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委独龙江帮扶领导小组副组长。
为了让独龙族人民早日脱贫,他毅然回到独龙江畔,手把手指导和帮助群众发展特色产业。无论在什么岗位,他都坚持民族平等;无论办事还是重大决策,都尊重民族意愿和感情,让独龙族融入中华民族大家庭。
1988年,高德荣任独龙江乡乡长期间,向上级争取了350万元的项目资金,扩建了独龙江乡卫生院、中心校区,新建了一个小型电站、4座人马吊桥,改善了独龙江乡的基础设施条件。2005年2月,持续暴雪导致贡山全县的电力、交通、通讯全部中断,大量民房和农作物、牲畜受损,直接经济损失为7132万元。时任贡山县长的高德荣亲自担任道路抢修组组长,夜以继日奔波在灾区。10多天里,他跑遍了怒江沿岸的二十几个村委会。每到一处,他挨家挨户了解灾情、慰问灾民,深入第一线带领干部群众抢险救灾。有一个村公路被雪崩阻断,他步行3个多小时,去看望那里的灾民。2006年,已调入州人大工作的他,再一次放弃了优越的条件,主动向组织提出“把办公室设在独龙江”,协助贡山县的重大项目建设。
2010年1月,云南省委、省政府启动独龙江乡整乡推进独龙族整族帮扶项目,总投资约10亿元,由他兼任州委独龙江帮扶领导小组副组长。已58岁的他不是在下面带领群众架桥修路、发展产业,就是到上级部门争取项目和资金,忙到连儿女都很难见到他。他根据独龙江自然气候特点,亲自带领群众在密林深处套种草果、花椒、重楼等,发展中蜂养殖。如今,独龙江畔草果飘香,“蜜”香四溢;一幢幢别墅式的农家小楼拔地而起,平整的柏油路通向各村各寨;独龙族人和城里人一样享受上网、通话、看数字电视……截至2012年年末,独龙江帮扶“六大工程”累计完成投资7.1亿元。高德荣正在计划打通独龙江和高黎贡山与毗邻国家的口岸通道,让美丽的独龙江成为滇西北最富魅力的旅游胜地。
457 康岸桥
康岸桥,男,汉族,1971年7月生,中共党员,甘肃省兰州市公安局交通治安分局刑警大队大队长。
康岸桥长期战斗在打击犯罪“苦、累、险”的刑侦第一线,凭借着过硬的政治素质、精湛的业务能力、丰富的工作经验,带领全队同志破获各类刑事案件600余起,抓获各类违法犯罪人员429人,连续4年命案破案率达到100%。
2010年4月6日凌晨,兰州三毛综合市场门口发生命案,出租车司机马斌被捅死在车内,身中数刀。康岸桥连夜组织现场勘查和摸排走访,于4月7日中午14时将已潜逃的犯罪嫌疑人唐禄抓获,17个小时内确定嫌犯,36小时抓捕到案,充分体现了康岸桥过硬的业务素质和侦破能力。2011年11月21日凌晨3时,一男子在公交站点附近被人持刀捅死。考虑到犯罪嫌疑人藏匿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康岸桥到其家中耐心做工作,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终于以较快速度将4名犯罪嫌疑人全部抓捕归案,圆满完成侦破任务。2012年5月10日凌晨,康岸桥抓捕持枪在逃犯,面对持枪歹徒,他不惧危险、沉着应对,凭借过硬的业务素质,果断处理了这起恶性暴力案件,消除了严重影响社会安定的隐患。
康岸桥在侦察破案工作中,不仅能吃苦,尤其善动脑。他结合“两线”治安秩序实际,创新刑侦办案工作机制,不断提高侦查破案能力和执法办案水平,全力推进“基层基础”建设、“打防控”一体化建设,努力提高预防和打击刑事犯罪的科技水平。2011年全国公安机关网上追逃专项督察“清网行动”开展后。康岸桥带领分局刑警大队,广泛搜集在逃人员线索,落实“破案追逃”新机制,抓获网上逃犯20名,占全局抓获逃犯数的23.8%。尤其在清网专项行动中,积极协助分局其他单位,整理网上逃犯信息40余条、一逃一档卷宗23卷,抓获撤销逃犯19名,异地撤销外省网上逃犯1名,协调移交外单位逃犯1名,使治安分局抓逃撤网率高达82.6%,排名全省前列。
康岸桥荣立个人嘉奖3次、个人三等功4次、个人二等功1次,获得甘肃省优秀人民警察等荣誉称号。
458 菊美多吉
菊美多吉,男,藏族,1979年5月生,中共党员,生前系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道孚县瓦日乡党委副书记、乡长。
“扎根基层,一心为民”是菊美多吉一生鲜明的写照。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他仍在勤奋工作。舍小家为大家,他十二年如一日,为人民群众献出了全部真情、青春和热血,被称为“最美基层干部”。
2001年,年仅22岁的菊美多吉从四川省藏文学校毕业,成为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道孚县扎拖乡的一名乡镇干部。
2003年“普初”工作时,为确保每位适龄儿童都能及时入学,他深入农牧民家中做动员,面对个别家长的不理解、不支持,他耐心细致地做思想工作,不厌其烦地讲道理,直到家长同意为止,乡里适龄儿童的入学率也节节攀升。
扎拖乡海拔高,农牧民住地分散,即使是一件小事,都要经受山重水复、严寒酷暑的严峻考验。面对恶劣的环境,只要群众需要,他被子一卷就出发。2008年,他调到海拔4000米的龙灯乡工作,这年查出他有高血压,头痛、头晕、胸闷……但他没有退缩。2009年,全省“牧民定居行动计划”正式启动,他带领同事翻山越岭、走村入户、风餐露宿,对54户农牧民逐户进行动员。规划、选址、协调施工队、落实补助资金……他总是走在前头。
2010年,他调到瓦日乡工作。修桥、铺路……帮助群众致富。然而他自己的家,早在7年前就购买好了建材、木料,准备翻修,因为他极少回家,家中缺乏劳力,修房的事一拖再拖。
他不是位好丈夫、好父亲、好儿子。孩子出生时,他不在;妻子父母有需要时,他顾不上;家里甚至没有一张全家福……不是他不爱家人,不想侍奉父母,而是他真的忙不过来。“有困难找菊美”,群众的事在他心里永远是最大的事。2012年5月18日,年仅33岁的他因劳累过度,突发脑溢血而离开人世。离世的前一天,他还在为小学接洽安装热水器的事忙碌着。
2013年4月10日,由中宣部、中共四川省委联合举办的“菊美多吉同志先进事迹报告会”在人民大会堂举行。
菊美多吉荣获第三届四川省道德模范荣誉称号。
459 植志毅
植志毅,女,汉族,1983年8月生,中共党员,广西壮族自治区贺州市公安局禁毒支队副政委兼八步分局禁毒大队副大队长。
面对困难,植志毅从来没有推诿和畏惧;面对危险,从来没有胆怯和退缩。她始终牢记使命,兢兢业业,恪尽职守,坚定地战斗在打击违法犯罪、捍卫公平正义第一线。
2006年来,植志毅先后在贺州市公安局八步分局步头派出所、城区打击“两抢”专业队、八步分局禁毒大队工作。2012年3月29日晚10时许,当她听到有人高喊“抢劫”,迅速赶到事发现场,赤手空拳、挺身直追,与持刀歹徒展开殊死搏斗,夺回了群众被抢挎包。但她却被凶残的歹徒刺中腹部,身负重伤,忍痛追出几十米,因失血过多倒在血泊中,经全力救治才脱离生命危险。每次有任务,植志毅都主动请缨,冲锋在前。她以实际行动保护了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捍卫了法律的尊严和人民警察的荣誉,被广大干部群众亲切地称为“无畏姐”。
植志毅爱岗敬业、刻苦钻研,练就一身过硬本领。在基层派出所,她把一个三级所的档案做到一级所的水平;在禁毒大队,她为跟踪毒贩,忍受严寒酷暑、饥饿劳累,化装卧底,成为全区缉毒能手。
多年来,植志毅坚持用自己的工资帮助贫困女孩上学,放弃节假日休息,到边远山村为群众办理身份证,到五保村服务五保老人;耐心帮教、真诚帮扶失足犯罪、吸毒成瘾和艾滋病感染人员,使100多人改过自新、回归社会。
植志毅荣获全国优秀人民警察、全国“三八”红旗手和中国青年“五四”奖章、广西“五一”劳动奖章等荣誉称号。
460 程相文
程相文,男,汉族,1936年11月生,中共党员,河南省鹤壁市农业科学院院长。
五十年如一日,程相文抱着“一粒种子可以改变一个世界,一个品种可以造福一个民族”的信念,痴心攻关,南繁北育,为实现粮食增产、农民增收作出重要贡献。
1963年参加工作以来,程相文开始从事玉米新品种选育和高产栽培技术研究。1964年冬,他扛着50多斤玉米种子独自一人远赴海南,在三亚崖城一个小山村租了8亩地,靠人拉肩扛开辟了4块试验田。一年后,他从海南带回了自己培育的第一批玉米种子,经过种植,亩产从100多斤一下子提高到五六百斤。50年来,程相文先后选育出39个玉米新品种,荣获科技成果奖49项。其中,“玉米单交种浚单20选育及配套技术研究与应用”项目荣获2011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在育种过程中,程相文对每粒种子都严格把关,不允许出现一点差错。他承担的15亩国家级玉米高产攻关试验田、5000株玉米,没有一棵缺株、一棵弱株、一棵虫株。他先后主持承担国家“863”计划项目、国家星火计划项目、国家农业成果转化基金项目和河南省万亩粮食高产创建工作,连续创造了夏玉米5亩、100亩、1万亩、3万亩、10万亩国内同面积最高单产纪录。
为了育种,程相文有48个春节是在海南玉米田间度过的。父母去世时,他没能见上最后一面;妻子生病时他没能照顾,妻子去世时他出差在外;3个孩子更是很少有时间和他呆在一起。
程相文荣获国家有突出贡献专家、全国“五一”劳动奖章、河南省道德模范等荣誉称号。
461 葛 军
葛军,男,汉族,1976年7月生,中共党员,青海省格尔木市邮政局投递员。
一个人、一辆车,穿越在一条被称为“生命禁区”的邮路上,葛军用生命书写了对邮政事业的无限热爱。
2009年7月,青海邮政开通了格唐(格尔木至唐古拉山镇)邮路。这条邮路地处地球第三极,平均海拔4500米以上,年平均气温零下6摄氏度、含氧量仅为海平面的43%,途中要翻越4767米的昆仑山口和5010米的风火山口,穿越可可西里无人区,是令人生畏的生命禁区。邮路开通后,葛军勇敢担负起信使任务。
驻守青藏铁路三岔河大桥的武警某部是邮件交接点之一,葛军需要爬上一条在陡峭山崖上开凿的150级“天梯”才能到达部队驻地。2010年初春的一个风雪天,葛军爬到一半感到一阵眩晕,一阵大风刮来,差点将他掀落山崖,他紧紧抓住天梯一侧的铁栏,嘴里默念:“邮件不能丢!”山顶的哨兵发现他时,他已瘫倒在营区门口。2011年年初的一天,葛军不顾感冒未愈,驾着邮车驶入茫茫昆仑山间,当翻越风火山口时,他突然感到眩晕恶心呕吐,他还是坚持走完了70公里路送信。后来葛军才得知自己患的是高原脑积水症,幸亏救治及时才没有造成严重后果。
2011年中秋前夕,位于沱沱河“中国长江源水资源生态监测站”的志愿者们想吃月饼,站长杨欣网上发帖向社会募集,各地网友纷纷通过邮政寄递。葛军冒着大雪驱车800余里送来了月饼,志愿者们感叹:“800里风雪送月饼,只有中国邮政能做到!”
葛军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格尔木市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