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版:要闻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4下一版 2013年7月15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三大红利稳定支撑 增长潜力不应低估
□ 本报记者 陈学慧

在经历了长达30年平均接近两位数的高速增长之后,中国经济发展条件和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经济潜在增长能力不可避免地有所下降。面对经济的短期波动,准确把握经济发展中长期趋势,捕捉未来市场新的需求空间,已显得尤为重要。

如何看待中国经济发展的中长期趋势?英国《金融时报》在其7月2日社评《中国的新长征》中提出,“中国现在开启迈向新经济发展模式的征程是正确的。世界其他国家应当祝愿中国成功。”经济学家华生也表示,“总体上我们对中国经济的增长及经济所处的阶段不宜做过度悲观的解读。况且,过去这么多年对中国经济做出悲观解读的言论被一再证明并不成立。因此,我们对中国经济今后的增长潜力不应低估。”

正如党的十八大提出的,“我国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综合考量深化改革、城镇化、科技进步、劳动力素质提高等因素,已经和正在形成的改革红利、城镇化红利、人才红利,将有力支撑我国在重要战略机遇期甚至更长时间内持续发展。

改革注入新动力

改革是中国最大的红利。回顾改革开放30多年的发展,每一个快速发展阶段都有重大改革举措作为支撑。上世纪80年代的发展,得益于农村联产承包制及增强企业活力的改革;1992年以后的发展,得益于小平同志南方谈话及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框架的改革;新世纪头10年的发展,得益于中国加入WTO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渐完善。

今年以来,我国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步伐明显加快,其中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成为深化改革的突破口。新一届中央政府承诺要将现有的行政审批项目削减三分之一以上,即削减500多项,目前已连续分3批下放了165项行政审批等事项。转变政府职能、改革行政审批制度,将进一步激发市场乃至整个社会的创造活力,增强经济社会发展内生动力,带来新的改革红利。

其他方面的改革也在稳步推进。“营改增”作为财税体制改革的“重头戏”,试点范围进一步扩大;金融体制改革稳步实施,民间资本进入银行业进一步放开;天然气、成品油、电价等资源性价格改革逐步展开;食品药品安全和监管体制改革、深化教育体制改革等也都有实质性的新进展。

正在加速推进的新一轮经济体制改革,不仅强调注重顶层设计,而且强调尊重群众和基层的首创精神,对于一时看不准、吃不透的改革,先选择一些地区和领域开展试点,以点带面,在探索中及时调整和纠错。比如,国务院已批复11个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地区;政府购买服务作为政府转变职能的一项改革举措,已经在各地广泛展开,并逐渐积累了一些经验。

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不失时机地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这是中国的承诺、国际社会的期待,也是中国未来发展的不竭动力。

城镇化创造新机遇

有人说,世界经济要走出深度调整期,一看美国的高科技,二看中国的城镇化。这种观点虽不一定准确,但至少说明,城镇化的确是中国的发展机遇。

毋庸置疑的是,目前中国仍处于工业化中后期,而工业化与城镇化高度相关。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城镇化率从1978年的17.9%上升到2012年的52.57%,说明推动工业化必然同时推动城镇化。“十二五”时期,中国新型工业化城镇化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工业化与城镇化互动发展越来越紧密。工业化进入“提质带量”阶段,需要以城镇化来解决劳动力供给和产业结构转型问题;新型城镇化则需要以新型工业化为动力,依靠工业化来解决城镇化带来的就业和市场问题。工业化与城镇化“两化”互动,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四化”同步,将涌现出更多的新产业新技术新业态,创造出经济增长的新亮点。比如农民工落户。自3年前广州、深圳实施积分入户制度后,上海也从今年7月1日开始通过居住证积分制度,向所有外来务工者打开城市的大门。今后,我国还将全面放开小城镇和小城市落户限制,有序放开中等城市落户限制。农民工进城落户,一方面推动城市新增基础设施建设及公共服务投资,另一方面也会通过消费升级来带动更大的消费,投资与消费的增长,则意味着内需的扩大和经济的增长。

消除城乡差距和区域差距,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最大的难题。逐步缩小这两大差距,是富民强国的必由之路,也是扩大内需的潜力所在。

人才支撑新发展

在一些劳动密集型制造业撤出中国引起争议的同时,另一个现象也引起了广泛关注——越来越多的跨国企业将研发中心转移到中国,或计划未来几年在中国设立创新中心。上月举行的2013成都财富全球论坛上,成都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巨大的人力优势,签约74个项目,投资达1120亿元,其中服务业项目47个。美国通用电气公司表示,将为通用电气成都创新中心追加投资。

跨国公司为什么提前在中国布局?是因为中国有一支不可小觑的力量,即每年700万左右的大学毕业生。和印度、巴西等其他新兴国家相比,这是庞大的人才储备和难得的人力资源。未来,中国劳动力素质的整体提高将会带来新的红利。

不言而喻,中国制造业今天的发展成就,很大程度上来源于丰富而廉价的劳动力。但必须指出,尽管我们现在仍然有着超过9亿多的劳动力,情况已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2012年,我国劳动年龄人口在历经相当长一段时期后第一次出现了绝对下降,比上年减少345万人,而且在以后相当长时期里,中国劳动年龄人口还将逐步减少,人口老龄化趋势也更加凸显。劳动人口的这种变化,是否意味着多年以来支撑中国经济增长的人口红利将会消失,目前还存在争论,但必须正视这一变化,同时应当更加关注其发展趋势,即劳动力素质的持续提高。中国社科院的一份研究报告指出,我国劳动力素质处于快速提升时期,未来10年,中国将形成新的质量型人口红利。

拥有大规模成本较低且素质较高的人力资本,正是当前中国发展的巨大优势。潜力巨大的人才红利,可以显著而持久地支撑中国经济转型和国际竞争力提升。

趋势明,则信心强。从国际上看,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没有变,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及科技创新的趋势没有变,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没有变;从国内来看,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基本面长期趋好的态势没有变。我们有理由相信,依靠改革红利、城镇化红利、人才红利汇聚创造出的有利条件,依靠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中国经济的升级版不仅会给中国人民带来福祉,也将给世界带来新的“中国机遇”。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