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宏观资讯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3年7月8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信用规模膨胀

近几年来,我国货币供应量快速增长,信贷规模不断增大,目前广义货币供应量(M2)余额已超过百万亿元,这在刺激经济增长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但也引起一些人担忧信用规模膨胀带来资产价格上涨、通胀压力增加等。

信用规模膨胀,是指银行等金融机构向企业、财政部门或个人提供的信用贷款超过生产增长和商品流通扩大的需要,信贷所增加的社会购买力超过社会物资可供量,部分资金脱离实体经济而空转,导致市场上货币过多,商品供不应求,从而推高了物价水平。

信用规模与金融安全息息相关。信用规模膨胀,会促使金融风险系数显著升高,令整个虚拟经济具有巨大的不稳定性和脆弱性,最终引发金融危机,进而对实体经济产生灾难性后果。2008年下半年发生的美国次贷危机,即是信用规模膨胀的产物,金融机构通过信用的无限扩张来提高金融资产的杠杆率,从而谋取自身利益最大化,但风险却由全社会承担。

当前经济形势下,我国必须对信用规模加以控制,为其膨胀设定一个合理边界,以保持经济的平稳运行。切实防范信用规模膨胀,应着重加强以下工作:

首先,加强整体信用监管。一方面,相关部门应实时监测全社会信用规模,当信用规模存在过度膨胀趋势时,及时向社会发布预警;当其超过可控范围后,监管部门应迅速启动应急抑制措施。另一方面,要对银行等金融机构的放贷行为加以监控、引导,对于可能导致信用规模膨胀、高杠杆率的“金融创新”,更须严格审查。

其次,规范财政信用体系。财政赤字与地方债是造成信用规模不断膨胀的重要原因,这一部分信用扩张所投放的贷款常常难以监控,因此,要进一步规范地方政府的财政信用制度,降低金融风险在银行系统的积累。

再次,推进产业结构升级,促进实体经济发展。信用膨胀归根结底是因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脱节造成的,只有实体经济得到了长足发展,才能从根本上解决信用规模不断膨胀所引发的问题。

(本报记者 王信川、实习生 沈琰整理)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