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版:读者之声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3年7月8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人情往来 重在和谐
本报记者 徐 达

礼尚往来,是传统的待人之道。然而,由于“面子”作祟,攀比之风盛行,用于“人情消费”的开支越来越大,助长了铺张浪费等不良的社会风气。不少读者来信表示,应遏制人情歪风,提倡文明新风,建立和谐的社会人情关系,让人情往来回归真善美的本意。这也是落实中央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八项规定的必然要求,是减轻人民负担、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举措。

河南省农业发展银行的席富强认为,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人情消费,造成社会不良风气的同时,也令人们苦不堪言。“八项规定”厉行节约、反对铺张浪费,“六项禁令”倡导廉洁自律等等,是为了解决目前党风、政风、社会风气等方面的突出问题,也是力图形成现代文明风尚。营造简朴文明、健康节俭的良好风气,需要更稳定、更根本的体制机制,避免陷入“抓一抓有好转、松一松就反弹”的循环。通过有效转变党风政风,带动社会风气发生实实在在的转变。

中国农业银行山西阳泉市分行的蔡永庆认为,“随礼”原本是一种帮扶救助行为,乡民同约之间相互救济与互助。然而现在的随礼已远远超出救济和互助的目的,成为一种“人情债”,变成经济和情感的双重负担。我们必须正视这一问题,把转变观念、移风易俗作为培育新型农民的重中之重。农村干部不妨带动村民制定村规民约,刹住“随礼风”,倡导文明乡风,引导村民把有限的资金投入到扩大生产中。

湖南省涟源市的李群芳在来信中表示,人情本应是使社会更和谐,使人更温馨,使心灵更轻松,断不能成为大家沉重的负担。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要实现“中国梦”,必须摒弃人情歪风,轻装上路。

江苏省射阳县阜余镇的朱乃洲认为,不管在城市还是乡村,彩礼越来越高真的不是什么好事,每个人都应该抵制这种不良风气。

江西省九江县的陈雅认为,彻底革除人情债这种社会陋习,绝非一朝一夕之功,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建议以党员干部带动、宣传引导鼓动、文明新风驱动三管齐下遏制人情“歪风”,劲吹文明新风。

中国海监威海市支队的石志新认为,随着人情消费越来越高,不少人埋怨,却没有人去破除这个潜规则。希望随着文明的不断发展,中央改进作风八项规定的认真落实,以及人们思想观念的不断转变,人们的人情消费也日益理性。

西安市公园南路的雷钟哲认为,宴席申办制度是很好的尝试,通过村规民约拒绝宴席,扭转人情消费的畸形发展,给泛滥的“人情”降降温,是一个值得叫好又值得推广的方法。

山东省枣庄市台儿庄区的刘永加来信反映,目前农村留守老人的人情负担沉重。当地党委政府应该肩负起引导和规范的责任,党员干部应带头移风易俗,从简办理婚丧事,给农村留守老人减一减人情负担。  

上海市杨浦区军工路的吴凡认为,现在的人情往来似乎变了味道,如果不遏制这种人情异化,人们承受的物质压力和精神压力只会越来越大。遏制“人情消费”泛滥现象,发扬中华民族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反腐倡廉,移风易俗,建立和谐的社会人情关系,需要社会舆论的正确引导,更需要广大群众都能行动起来,从自己做起。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