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前不久公布的中央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审计情况是关于经济运行的“体检诊断”,3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则着手辨证施治,开出药方。
会议要求各部门、各单位对审计查出的各类违法违规行为积极整改、及时纠正;会议尤其强调,针对一些方面存在的预算执行不到位、资金层层沉淀等情况,要进一步盘活存量。这是国务院常务会议就金融资源配置提出“盘活存量”后,再次从财政资金运用角度强调“盘活存量”。
财政资金是国家进行各项经济社会活动的财力保证,对主导社会资金的运作有着巨大的控制力和影响力。作为公共资金,财政资金取之于民,理应用之于民、造福于民。
我国经济目前处于结构调整和改革深化的关键时期,积极财政政策肩负释放内需潜力、促进经济转型升级,不断改善民生、满足群众迫切需要等多重使命。在经济下行压力加大、财政资金增量受限的前提下,要发挥好、运用好积极财政政策,唯一的选择是做好“盘活存量”的文章,提高资金使用效率。一方面,把挤占挪用的钱归位,把“跑冒滴漏”的钱堵住,压缩一般性支出和“三公”经费;另一方面,把闲置、沉淀的资金用好,加大棚户区改造、节能环保、公共服务业、城市基础设施和促进消费等方面投入,也就是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将财政资金从无效、浪费的环节,转到对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产生倍增效应的环节,转到对经济社会发展起到“四两拨千斤”作用的领域。
盘活财政存量资金“补泻结合”的药方,其核心是用政府的“紧日子”,换百姓的“好日子”。这既是当前推进宏观调控政策落实的治标之举,也是未来推进预算管理、审批决策制度乃至财政体制等方面改革深化的治本之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