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版:聚焦三农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3年7月2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让新技术活跃在夏播农田里
本报记者 徐 胥

日前,记者来到安徽省宿州市埇桥区张吴村,这里的麦收已基本结束,农民们正忙着播种玉米。这几天,山东金正大公司的种肥同播技术服务推广活动也在张吴村的农田里举行,许多村民放下手中的工作,参加了这次活动,他们都觉得收获很多。种肥同播技术服务推广活动由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与山东金正大生态工程股份有限公司携手举行,正在全国范围内由南向北逐次展开。

在活动现场,记者看到10台装载着缓控释肥和玉米种子的种肥同播机在田间驶过,肥料和种子一起被播到了地里。短短半个多小时,就完成了20亩地的播种和施肥。

“以前播种和施肥是分开的,要到玉米的大喇叭口期才撒施肥料,后期还要追肥,给一亩地施肥需要小半天时间。现在只需一次性施肥就可以,一亩地不到半小时就完事了。”张吴村村民卢玉锋说,他是金正大缓控释肥的老用户了,2006年他就在自家地里尝试施用缓控释肥,亩产平均能提高200多斤。

“良肥加良法,减少了施肥次数,节约劳动力和成本,经济效益明显。”卢玉锋算了一笔账:每亩玉米施用缓控释肥虽比施用常规肥料多投入30元,但采用种肥同播技术,每亩地能节省耕地费30元;能节约种子三分之一,约10元至15元;节省尿素20至30斤,约20元至30元;能省去播肥、间苗、追肥的人工投入。细算下来,使用这一施肥技术每亩地可节约100元左右的成本。

而且使用缓控释肥,农作物能增产10%以上。村民们说,卢玉锋是远近闻名的“种粮能手”,种地肯花功夫,他家里的20亩地,去年玉米亩产达到1400斤,比一般人家的增产400斤左右。

在卢玉锋的示范带动下,目前张吴村村民大多用起了缓控释肥,不少村民还购置了种肥同播机。

卢家村农民卢学用是一名机播手,他家里有耕地16亩,使用种肥同播技术种玉米已两年。去年他买了一台种肥同播机。“我把自家的地播完就给别人家播种。一亩地代播费20元,一亩地20分钟就能完事。我一天可以播种30亩,挣600元,玉米播种期在6天左右,去年我挣了3000多元。”

“种肥同播是金正大公司近几年在全国推广的施肥技术,是用种肥同播机将种子和缓控释肥一起播下去。由于采用机械化深施技术,改变了过去撒施、浅施的习惯,省工又省力。”安徽金正大公司总经理李华波说。“自2011年起,金正大公司将推广种肥同播技术作为推动农业技术升级的主要措施。”据了解,今年金正大公司购置1.5万余台种肥同播机,培训机播手约3万人次,组织3000余支专业服务队伍,大力开展种肥同播技术服务。

但种肥同播技术并非适用所有肥料。“种肥同播的前提是要施用缓控释肥。庄稼通过根部吸收肥料,缓控释肥缓慢释放养分,肥料浓度不高,不会烧苗。如果播下去的是速效肥料,因为肥料外面没包膜,肥料浓度太高会烧苗。”安徽省农科院土肥所研究员叶舒娅向农民解释说,“种肥同播需要一定的技术水平,要控制株距、行距、速度,还有化肥、种子的用量,所以说对机播手的培训是非常重要。”

在活动现场,记者了解到,目前,厂家、经销商和农民反映最多的是市场上的一些问题。随着农民对缓控释肥接受程度逐步提高,市场上以次充好和混淆概念的假冒伪劣产品也越来越多。“农民往往是看着哪种肥料便宜就买哪种,到最后吃亏的还是自己。”金正大副总裁罗文胜说,单靠企业打假比较难,还得靠政府发挥更大的作用。他建议国家有关部门出台缓控释肥的市场准入机制,以此来规范市场,还希望有关部门在肥料的流通环节上加强监管。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