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报道,北京人张某以有关系能买经适房为诱饵,骗取了80余人的购房款,其中不乏大学教师和政法工作者。日前,张某因涉嫌诈骗被检察机关批准逮捕,可案发后竟然只有1人愿意报案。
当前,各地利用经济适用房实施诈骗的案件呈高发态势。而诈骗者的手段并不见得有多高明,为何人们还会上当受骗?
过快增长的房价催生了一大群“夹心层”——既不符合经适房等政策性住房的购买条件,也无力承担高昂的商品房房价的购房者。同时,在经适房的审批、建设和分配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不公开、不透明的情况。面对居高不下的房价,这些人不禁想通过“地下渠道”购买到价格相对便宜的经适房。从这个角度讲,这类案件中受骗上当的人,不仅是受害者,也是违法参与者。
更重要的是,在司法实践中往往注重对作为诈骗案受害者的权利救济,而忽视了作为违法参与者的应有惩罚。对于骗购者,各地在处罚时多是责令交出住房、象征性地处以罚款、取消今后购买经适房资格等,很少会让其付出沉重的经济代价或受到党纪、政纪、法律方面的处理。违法的低成本处罚,在很大程度上助长了经适房的地下交易。
可见,杜绝以房欺诈的现象,需要加大保障房建设力度,让“夹心层”也能圆住房梦;需要加强行业监管,让保障房实现阳光分配;需要加大对扰乱政策性住房秩序的处罚。而社会公众更要牢固树立一个观念——不合法不合规购买经适房,将付出沉重的代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