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宏观资讯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3年6月24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合理控制流动性

近年来,流动性问题成为宏观经济领域备受关注的焦点之一。所谓流动性,主要是指在经济体系中货币投放量的多少,包涵市场流动性和宏观流动性两个层面的概念。

在市场层面上,流动性是指某种资产在无太大损失下,能以一个合理的价格顺利变现的能力,反映的是一种投资的时间和价格之间的关系。在宏观经济层面上,流动性常被直接理解为不同统计口径的货币信贷总量。银行承兑汇票、短期国债、政策性金融债、货币市场基金等一些高流动性资产,也可以根据分析的需要而纳入不同的宏观流动性范畴。

流动性主要通过3种渠道对国民经济产生影响。一是中央银行通过自身资产负债表的调整,投放或回笼基础货币,从而影响银行体系内的流动性。二是商业银行通过自身的资产负债表的运作,在央行创造的基础货币基础上创造存款货币。三是非银行金融机构、非金融企业与自然人在央行、商业银行创造的货币基础上,创造商业信用和其他金融资产并以此媒介实体经济的运行。

一般而言,流动性不足,会导致社会融资需求难以满足,交易市场萎缩,经济发展缺乏动力。如果流动性充裕,则资金价格相对较低,企业的融资成本也会相应降低。但是,如果流动性过剩,则会造成信贷膨胀、投资过热,导致通货膨胀,产生经济泡沫。因此,合理控制流动性,是宏观调控的重要目标之一,有利于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中央银行作为最重要的流动性控制者,主要依靠调整存贷款基准利率及存款准备金率、发行央行票据、开展正回购及逆回购操作等手段来合理调节流动性,同时加强对市场预期的引导,让更多流动性传导到实体经济层面。

近几年来,欧美发达经济体持续加码量化宽松货币政策,使全球陷入了流动性泛滥的困局。自6月初以来,全球资金流向发生新变化,跨境资金一改此前大幅流入新兴市场国家的运行态势,出现了反向流出迹象。若国际资金流向出现逆转,势将引发我国流动性供应变化,进而引起市场波动。

在流动性管理的压力加大的背景下,央行提出“把好流动性总闸门”。具体来说,要继续根据国际收支和流动性供需形势,合理运用公开市场操作、存款准备金率、再贷款、再贴现及其他创新流动性管理工具组合,保持银行体系流动性合理适度。

(本报记者 王信川 实习生 沈 琰整理)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