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版:公司时讯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3年6月19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中国化工中昊晨光化工研究院——
产业化优势促“老树”开“新花”
本报记者 暴媛媛

从成都出发,经过近3个小时的车程,记者来到位于四川省自贡市富顺县的中国化工集团昊华股份所属中昊晨光化工研究院有限公司(下称中昊晨光院)。远望县城的青山绿水,很难想象这里坐落着一家以有机氟化工产品著称的企业。不久之后,这家地处西南小镇的化工企业和美国杜邦公司共同组建的合资企业将正式挂牌成立。在全球化工行业产值增速大幅下滑的当下,能够与世界知名化工巨头以50:50的比例对等合作,这一消息让众多国内外同行对中昊晨光院投来钦佩的目光。

“中昊晨光院多年持续的科研优势,以及转制之后对市场的跟进,是我们考虑与其合作的重要原因,即便面临经济波动也没有放弃合作。”杜邦公司代表、拟任昊华晨光杜邦氟材料(上海)有限公司CEO陆文益告诉记者,合资公司将重点生产氟橡胶生胶和预混胶,产品销售将覆盖国内外市场。

与杜邦的合作只是中昊晨光院“科研+市场”优势的一个缩影。走进中昊晨光院的产品陈列室,众多产品中,一件冲锋衣吸引了记者的目光。“虽然看起来与市场上大部分产品类似,但由于采用了更先进的材料,这件衣服的透气性、保暖性将更加突出。”中昊晨光化工研究院有限公司总经理李嘉告诉记者,正因如此,这款冲锋衣的附加值也大幅提高。高端材料在纺织领域的应用还只算“小儿科”,据中昊晨光化工研究院有限公司总工程师曾本忠介绍,企业生产的大部分高分子合成材料已经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电子、石油、化工、煤炭、机械等领域。“目前环保产业对滤袋滤材的要求很高,从实际应用情况来看,我们设计生产的四氟材料用在环保装置上,对颗粒物质的过滤效果非常好。”

2012年,中昊晨光院销售收入突破20亿元,占据了国内氟橡胶50%、聚四氟乙烯25%以上的市场份额,企业主要产品氟橡胶的产能已位居世界第二,聚四氟乙烯乳液产能位居国内第一。一连串的成绩,让人很难想象这家已是中国高分子合成材料研发与生产基地的科技型企业也曾在生死线上艰难徘徊。

10多年前,中昊晨光院被列入第一批科研院所转制名单,几十年的老科研单位成了自负盈亏的企业,曾经的研发优势难以适应市场机制,面对激烈的竞争无所适从,负债累计高达1.4亿元,研究院濒临倒闭。“转制之初,最大的难题就是曾经辉煌的科研优势与市场相脱节。‘出技术、出人才、出成果’的老院所面对瞬息万变的市场一下子失去了应对办法。”谈起艰难的第二次创业,李嘉记忆犹新。

如何走出困境?当时的中昊晨光院果断确立了与市场接轨、实施产业化的发展战略,继而大刀阔斧进行内部改革,走出了一条科研院所依靠产业化脱困的成功之路,企业迅速扭亏为盈。

经过多年实践,面向市场的科技研发系统,以及科研成果的有效产业化让中昊晨光院渐渐尝到了科研优势与市场对接的甜头。如今,中昊晨光院不仅成功实施了4000吨/年高品质氟橡胶产业化项目、5000吨/年高品质聚四氟乙烯分散树脂及配套工程等多项产业化项目,还对环保型氟橡胶、超高分子量分散树脂等36个新产品实现了规模化生产。数据显示,中昊晨光院所拥有的产业化新技术,部分处于国际先进水平,对推动有机氟材料技术进步、打破国外高端产品技术垄断、实现产业升级起到积极作用。

“正是科研优势有效地与市场结合,让集团所属企业能在行业周期性走低和竞争加剧的不利情况下逆势增长。”中国化工集团相关负责人表示,2012年,集团下属的25家国家级转制科研院所去年共计实现销售收入77亿元,同比增长5%,利润超过7亿元,销售利润率接近10%,个别院所甚至超过20%。中国化工集团公司拥有的发明专利授权量,在央企中名列前三,转职、改制院所的持续研发投入和成果功不可没。科研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市场优势,再次为中国化工集团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巨大动力。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