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版:聚焦三农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3年6月18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海南农民工资性收入成增收主力
本报记者 何 伟
制图 夏 一

“在工厂务工比种田划算得多,种一亩田,一年到头也就1000多元。”海南省定安县定城镇潭揽村村民吴孔淦在塔岭工业园区海南高远食品有限公司上班,他告诉记者,今年冬季瓜菜价格下跌,村里许多人亏本了,越来越多的人像他一样,到工厂里务工,增加收入来源。

海南省统计局数据显示,一季度,海南省蔬菜(含菜用瓜)价格水平下跌14.2%,橡胶价格总水平下跌了12.6%,猪粮比价跌破6∶1的盈亏平衡点;然而,农村居民纯收入依然增长10.2%。

工资性收入一直是海南农民收入的一个短板,原因在于大多农民以家庭经营为主,农闲时才从事短期务工,由于受交通和技能的制约,农民出岛务工积极性不高,而家门口可以就业的岗位又少。为此,近年来海南省加大了各市县农产品加工业的投资力度,扶持工业园区建设,同时引入企业发展乡村旅游,实现农民在“家门口”就业。

此外,海南省加大了“阳光工程”、“雨露计划”等技术技能培训,让农民走出去就业。以定安为例,近三年该县累计输出农村劳动力2.12万人,其中2012年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7050人,农民人均来自工资性纯收入2516元,同比增长35%。

海南省统计局提供的数据显示,一季度海南省农民人均工资性收入达到723元,同比增加97元,取代家庭经营收入成为拉动今年农民收入增长第一要素,占现金收入的比重也由上年同期的26.4%上升到27.7%,提高了1.3个百分点。

虽然海南省农民人均工资性收入大幅增长,但是家庭经营收入仍是农民收入主体。保亭县七仙岭镇排寮村村民黄明奇说,今年他家一季度纯收入有10万多元,不过,不是靠种田,而是依靠经营“农家乐”。

“2008年,七仙岭开发旅游产业,我们就办起了‘农家乐’。”黄明奇说,“农家乐”的收入越来越好。“今年春节期间,客房都住满了,来吃黎家野菜的人,一天有四五百人。”

近年来,随着海南省乡村旅游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民不仅仅经营农林牧渔等第一产业,也开始经营“农家乐”等第三产业。这一项成为他们收入的新增长点。

据统计,一季度海南省农民人均家庭经营现金收入为1565元,同比增加87元,增长5.9%,其中,第三产业现金收入为297元,同比增长22.7%,而第一产业现金收入为1229元,同比仅增长2.5%,第三产业现金收入占家庭经营性收入的比重在逐步增大。

相比在工厂务工的吴孔淦和经营“农家乐”的黄明奇,在家种瓜菜的儋州市王五镇光村村委会妙山村村民符壮枝却感到收入减少。“家里10亩地都种上了瓜菜,平均每亩收获了5000多元,除去肥料、种子、薄膜、农药等成本,剩下300元,这还没算上一家人半年的工钱。”符壮枝说。

今年,受暖冬广东、广西秋冬茬瓜菜大量上市的冲击,海南省热带瓜菜产品失去比较竞争优势,出现价跌滞销现象,造成了部分热带瓜菜产品出现损失。一季度全省蔬菜(含菜用瓜)价格水平下降了14.2%。表现在农民收入上,一季度海南省农村居民农业现金收入为579元,同比去年减少27元,下降4.4%。

此外,林业方面,今年一季度全省橡胶价格总水平下跌了12.6%;畜牧方面,一季度猪粮比价已跌破6∶1的盈亏平衡点,生猪生产整体处于亏损状态;渔业方面,欧洲市场减少了对我国罗非鱼的需求,海南作为全国最大罗非鱼出口省,首当其冲受到影响。

海南省农民人均第一产业现金收入一直占据总收入的40%以上,是海南省农民主要的收入来源。但是由于近年内地大棚蔬菜兴起,减少了海南冬季瓜菜的需求量,再加上海洋捕捞业面临瓶颈,第一产业收入增长越发疲软。

“亟需优化第一产业,促进农民增收。”海南省统计局有关负责人建议,加快农村信息化网络建设,打造品牌农业;同时,在近海对农户指导和推广名贵鱼种的人工网箱。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