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周末副刊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3年6月15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中国剪纸博物馆
纸上芳华
陈莹莹

第一次去扬州时,游览完盐商大宅汪氏小苑后,在它旁边的巷子里发现了一家国有剪纸专卖店。这里的剪纸,不像河北蔚县剪纸那么色彩浓烈,也不像延安安塞剪纸那般充满生活气息,而是宁静雅致。文人画,剪纸花,花鸟鱼虫一须一羽清晰可见,戏文人物山水风景都显得风格清丽。

离开这家国有老店时,我买了一对剪纸灯。在一张平面硬纸板上,剪出吉祥图案,翻转折叠成一盏宫灯模样,接上灯泡,煞是好看。回去之后想通过网络再买一些,有同类产品,却再难找到那样精美的作品。

第二次到扬州,采访剪纸大师张慕莉,对她说了剪纸灯的事,她却笑称浙江义乌的商人是首创,创意被扬州借用,加上更细致的做工和奇巧的图案,才有了如今的作品。张大师说,扬州剪纸重在一个“雅”字,剪纸师傅只用剪刀,常用镂空阴剪,一张纸剪完之后有饱满立体的感觉。她建议,可以去扬州的中国剪纸博物馆看看。

找到了博物馆,惊喜地发现它就在那家国有老店的楼上。刚上楼,眼里、心里就被各地剪纸上丰富的内容占据了。剪纸按地域分,解说风趣,像旁白一样生动。这是北京的《山里人间》:“京郊的民间剪纸仍不失真挚朴实的乡土风格,那狮子的憨态可亲和凤鸟的简略朴素,都好像在告诉人们,它们不是故宫门前冷漠的守护,也不是皇后身上的华贵饰物,它们仍以自己的本分祝福着创造它们的主人。”上海的《剃满月头》则说,石库门的弄堂,是孩子们的天堂。

沿着满墙满壁的剪纸细细品,会发现里面的故事大多和乡情乡亲、民族民俗、心愿心意密不可分。云南的剪纸质朴到稚拙,但它们往往用于寺庙中的神幔、旗幡;宁夏的剪纸夸张,这是因为回族没有贴窗花的习俗,剪纸主要用于婚嫁喜事和服饰剪裁;广东的《舞龙》富贵气派,因为佛山剪纸大量应用铜箔、锡箔和银箔;浙江的细纹刻纸,疏可走马、密不容针,完全不同于北方的粗犷。

其中有一幅包头的剪纸,表现的是两个人在一起说着悄悄话,解说员称,包头的剪纸被专家们誉为“一部活着的中西部草原文化发展的史书”,它吸收了北方游牧和中原农耕两种截然不同的文化,是西口文化的延续,具有别样的塞上风情。

《坐茶馆》,一听就来自蜀地,竹椅、茶壶、烟杆和人物表情像漫画一般。一幅湖南剪纸,画面满满当当,神鸟怪兽很多,因为湘西的苗族和土家族爱用这样的图饰。而同是山西剪纸,吕梁带有汉代石刻的雄浑;晋南却是粗中见细、拙中藏巧;到了雁北,又是凝重艳丽,既有塞外的野趣、又存关内的隽秀。

画中意象、纸上芳华。这是抽象的艺术,这是具象的艺术,而归根结底,这是民众的艺术。

中国剪纸博物馆还专门开辟出一个展馆,用来介绍扬州的剪纸。

扬州剪纸由来已久。汉代,扬州城就流行“镂金作胜”,用金银箔或丝帛剪刻花样。清代扬州经济繁荣,城内赖剪纸为生的民间艺人颇多。有一首诗称赞当时的“神剪”包钧:“任他二月春风好,剪出垂杨恐不如……”

张慕莉家的剪纸技艺传了6代,她的父亲是扬州剪纸一代大师张永寿,自称“张三麻子花样子”,他的剪纸包装上有一首自编的宝塔诗:“张三麻,剪花样,百事皆像,名扬全市上,人称剪花巧匠。”

之所以称“花样子”,是因为剪纸和著名的扬州刺绣相结合,形成了风格独特的剪纸艺术,成就了著名的“扬州花样”;剪纸,在扬州与当地民俗相伴而生,报春、祭祖、岁时节庆、婚丧寿礼,都需要用到这些花样子。

其实,剪纸也和传统的灯彩相得益彰。“夜桥灯火连星汉”、“夜市千灯照碧云”,描绘的就是扬州灯会的盛景,传统的花灯上,都有扬州剪纸的身影。所以,能做出那么精巧的剪纸灯,也就不奇怪了。

参观中国剪纸博物馆时,正逢“熊崇荣剪纸作品展”。熊大师作品里少数民族姑娘的倩影,张永寿代表作《百菊图》里那花瓣的蜷曲,张慕莉剪下李太白的捻须仰头,庞建东作品里观音山的山门牌匾,共同带来了如今扬州剪纸的盛况。

离开的时候,我在楼下那家国有老商店又买了两对剪纸灯,准备回家后点亮台灯,好好享受这纸上的万千气象。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