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版:港澳台 上一版3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2013年6月14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两岸旅游发展:提升品质是关键
本报记者 李盛丹歌

近日,台湾方面放宽大陆赴台游客团组的人数限额,将陆客赴台配额从每天4000人调高至5000人,个人游也从每天1000人调高至2000人,并且规定优质团将享受优先发证的待遇。这是提升大陆游客赴台旅游品质的一个新举措。调整人数限额有利于进一步做大两岸旅游市场,进一步提高和保障大陆居民赴台游的品质和权益。

大陆居民赴台旅游热情持续高涨,形成了台湾观光旅游业的繁荣火爆景象。数据统计显示,2012年,两岸双向交流达792万人次,大陆居民赴台旅游197.32万人次,同比增长57.58%,个人游达到19.07万人次,增长超过500%。

近几年来,大陆居民赴台旅游开放区域稳步扩大,赴台旅游方式更加便捷多样,先后分三批次全面开放大陆31个省(区、市)赴台团队旅游业务,大陆居民赴台手续进一步简化,组团社达到216家。2010年,试点开放了北京、上海、厦门第一批赴台个人游城市;从2011年始,开放了海峡西岸经济区,20个城市的居民可以赴金门、马祖、澎湖地区个人游;2012年4月又宣布新增天津、重庆、杭州、深圳等10个赴台个人游城市,开放城市总数达13个,覆盖大陆人口1.52亿。

随着赴台自由行政策逐步开放,游客日益增多,台湾旅游质量、意外事故等问题也引发关注。提升旅游服务品质,切实保障消费者权益,成了两岸各界共同关心的话题。为了提高旅游服务品质,国家旅游局和台湾方面及有关部门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两岸互设旅游办事处,这是两岸分隔60年之后,两岸首次互设具有官方背景的旅游办事机构,建立并完善了两岸在旅游安全保障、服务品质提升等方面长效机制,妥善处置相关大陆居民赴台旅游突发事件,为共同维护两岸旅游市场的健康有序发展提供了保障。海旅会与台旅会还共同创建了海峡两岸旅游交流圆桌会议、海峡两岸台北旅展、海峡两岸旅行业联谊会、海峡两岸旅游博览会等机制化交流平台。

2012年2月举行的第15届海峡两岸旅行业联谊会上,两岸旅游业界发表《海峡两岸旅游品质海南行动宣言》,共同开发旅游新资源、新产品、新线路;深挖资源特点,实现现有产品和线路的升级换代,进一步满足和引导两岸双向旅游市场的多样性和个性化需求。

除此之外,在2013年的第16届海峡两岸旅行业联谊会上,两岸业者共同签署了《海峡两岸双向旅游质量提升自律公约》,同意促进旅游质量,抵制低价竞争行为、提升处理旅游纠纷与事故的机制水平。同时,台旅会也推出陆客优质团办法,鼓励台湾业者包装优质行程;大陆方面在今年4月颁布的《旅游法》中也对于两岸旅游业者在质量的规范上,有了更具体的依循方向。

谨防隐藏的“旅游陷阱”

随着台湾旅游的发展及自由行城市的逐渐开放,赴台游客已经不再满足于“浮光掠影”式的游览,而是希望深入参与台湾的度假体验,特别是自然景观外的台湾人文文化。

据中青旅遨游网首席运营官廖伟勇介绍,为适应台湾旅游市场的变化,中青旅推出了“台湾西部尊享8日游”,采用台北—台南段飞机、高铁等交通方式,深度游览高雄、台南、南投、桃园、淡水等台湾西部景点。遨游网则是提供了福建、南京、成都、西安等更多出发城市的线路,既有适宜老年人出行专属团队产品,也有适宜青年人的度假产品,为游客提供更多选择。

对于旅行社来说,服务品质尤为重要,对台旅游的快速发展既是机遇,也是对品质的检验。对此,廖伟勇认为,一方面企业自身要努力提升服务标准,避免无序的价格竞争,通过提高服务品质来吸引更多客户;另一方面,游客需要正确的市场选择导向,针对品质较差却拥有赴台资质的旅行社与电商,舆论监督所发挥的作用也十分重要。而对于游客来说,在选购产品时,要注意选择规范、有资质的旅行社,留意旅游产品详情信息,包括费用包含项目、购物项目、景点游览方式、游览时间等可能隐藏的旅游陷阱。同时,在选择旅游服务过程中,要签署规范的合同,从而保障自身权益。

文/本报记者 李盛丹歌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