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宏观资讯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3年6月14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扩张性货币政策

作为稳定经济的重要政策手段,国家的货币政策会根据宏观经济环境的变化而适时调整。一般而言,在社会有效需求不足、生产要素大量闲置、产品严重积压、市场明显疲软、国民经济处于低速增长等情况下,中央银行会采取扩张性货币政策,以增加货币供给量和贷款规模,刺激经济增长。

扩张性货币政策主要表现为扩大信贷规模、降低利率、降低存款准备金率和再贴现率、在公开市场上回购有价证券等。实施扩张性货币政策,主要目的是让企业和居民更容易获得生产资金和消费资金,从而通过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规模的扩大来增加社会总需求,刺激经济增长。同时,还可以适度调高汇率,使本币与外币相比有所贬值,从而通过出口需求的扩大来弥补内需的不足。

选择扩张性货币政策,一要看宏观经济运行状况,主要看社会总供给与社会总需求是否平衡。如果社会总需求小于社会总供给,产品大量积压,应采用扩张性货币政策。二要看货币供给量与货币实际需要量之间的关系。货币供应量过分小于货币实际需要量,则应放松银根,即采用扩张性货币政策。三要看经济发展处在何种阶段。比如经济处在起飞阶段,国内尚有大量的闲置资源,为了刺激经济发展,顺利实现经济起飞,则应较多地投入资金,可采用适度的扩张性货币政策。

2008年下半年,面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我国出台了一揽子经济刺激计划,实施了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和扩张性的货币政策,支持了一大批包括民生、社会发展等重点项目。2009年下半年,我国经济呈现出强劲的复苏势头,货币政策的扩张速度也开始收缩。2010年末,我国货币政策开始明确转为稳健,为宏观经济平稳发展营造了良好的货币环境。

国际经验表明,扩张性货币政策实施后,通常会带来一定的副作用,诸如引发某种资产泡沫,进而引发物价上升。比如在1987年末,日本大力实施扩大内需战略,日本央行决定实行扩张性货币政策,维持贴现率2.5%的超低水平不变,导致房地产和股票泡沫濒临破裂边缘。这也说明,采用扩张性货币政策要适度、适时,同时还要与财政政策及其他宏观调控政策相配合。

当前,全球主要发达国家大多采取扩张性货币政策,部分央行继续降息,全球资本流动仍将呈现规模巨大、方向多变的特征。外部资金流入增多,增加了我国金融宏观调控的难度。面对复杂的国际国内经济形势,我国仍需继续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统筹考虑稳增长、控通胀、防风险,把握好货币政策调控的重点、力度和节奏,着力改进对实体经济的金融服务,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本报记者 王信川 实习生 沈 琰整理)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