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的话
当前,我国夏粮跨区机收正自南向北梯次推进,上万个跨区作业队奋战在田间。跨区机收是世界上最大规模的收割机周期性“迁徙”。近日,本报派出多路记者赴河南、江苏、安徽、山东、河北等粮食主产区,跟随农机手一同下田收割、看“三夏”生产情况,了解各地支持粮食生产的具体措施,调研推进跨区机收的经验。今天起推出“麦客日记”专栏。
6月4日上午,河南省西平县仪南村的麦田里,43岁的麦客苑守亮正驾驶着雷沃谷神联合收割机,15分钟后,2亩地收割完毕。打开麦仓闸门,饱满的麦粒就流入村民赵军备好的麻袋中,满满的麦仓卸下足有3300斤。
为了能在机收市场抢得先机,这位参加过7年夏收的麦客开的是新机型。他得意地说:“每秒喂入量原来才2.5公斤,现在5公斤。割台加宽了,脱粒滚筒加长了,双层移向筛脱粒很干净。收割损耗率不超过3%,严格执行收获留茬高度和秸秆切碎长度等作业标准,配套了秸秆粉碎还田机。”
今年小麦机收的价格每亩50元,比去年涨了5元,柴油价格每升比去年低了0.4元,这一“涨”一“跌”,让不少麦客乐在心里。
“2008年是机收市场的最高峰,那时候随便找个地方割一季就纯赚7万元,两年就能回本。从去年起,我们感到跨区机收挣钱难了。农民开始挑大喂入量和低损耗的新机器来收割。”他说,如今小麦跨区机收市场已由曾经的“麦客市场”变成了“麦农市场”,零散的麦客不再像过去那样吃香了。
在农机购置补贴激励下,各地小麦机迅速增加,跨区作业竞争日益激烈,各类农机服务组织应运而生。西平县三毛农机合作社理事长孙建超告诉记者,合作社依靠集体优势,提前签订机收合同,优化跨区半径和机具运输,精心设计路线,把任务分派到每个机手。河南省农机局局长张开伦介绍,去年河南省80%的夏收夏种作业任务是由农机服务组织完成的。
谈话间,手机响起,接完电话,老苑开始赶往邻村。“我今年加入了国内首支留守儿童家庭爱心机收作业队,要优先为留守儿童家庭提供优惠麦收服务。”记者注意到,收割机上张贴着公益标识。据了解,全国“三夏”跨区作业信息服务中心会根据就近原则向机手发送爱心麦收服务指令。
下午3时,眼瞅着收割机卸完最后一仓粮,马楼村贾爱枝老两口长出了一口气。儿子女儿都在外地打工,家里只有年幼的孙子。成熟的小麦和连续的阴雨天气让他们心急火燎。老苑没有收取机收费,“我们会尽一切可能为困难家庭提供优惠服务。”
“政府引导、市场调节和公益服务相得益彰,是今年小麦跨区作业出现的好兆头。”农业部农机化司副司长刘恒新说,在政府部门和龙头企业的支持下,除了爱心机收队,今年一些省份还出现了一批“明星跨区作业队”,对孤、寡、病、残等困难家庭减免费用开展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