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军队干部退出现役,转业地方工作,是我们国家和军队的一项重要制度。近年来,按照建设中国特色退役军官安置制度的目标要求,各级党委、政府和军队各级组织在安置方式上进行改革探索,改变了过去单一的计划分配安置模式,实行计划分配与自主择业相结合的安置办法,为一批具有自主就业创业意愿和能力的军转干部提供了自我发展的机会。数据显示,目前已有近10万名选择自主择业的军转干部,积极适应国家改革发展形势,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在自主创业、就业等方面努力作为,成为实施创业带动就业战略、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本报记者采写的转业军人肖宏强,正是他们中的一员。
阳春4月,笔者一行走进河南正阳县大林镇江湾村肖宏强的家庭农场。放眼望去,淮水之畔几百亩的杨树林满眼新绿,上万只小鸡在林下草间觅虫,一群羊儿在河畔林间撒欢,100多头小牛正在牛圈里悠闲地嚼着花生秸秆,去年刚栽下的200多亩桃树苗正在吐绿抽叶。置身其间,俨然一个“世外桃源”。
说起肖宏强,大林镇几乎无人不知。这不仅仅因为他是当年大林镇上少数考上军校的佼佼者之一,更因为他转业后主动回乡承包土地、建起了生态农业庄园。当初,很多人提起他都说,“他真是胆大,有大学学历又是团级干部,转业安置不犯愁,可他非要回来承包一两千亩沙地和树林子,而且承包费还那么高,每亩五六百元,非赔光不可”!
但肖宏强有自己的想法。在农村长大的肖宏强对土地有着深厚的感情,特别是得知家乡江湾村老村庄经土地平整后,农户将流转1000多亩土地开发江氏宗祠产业园时,他更是看到了在农村发展的新机会。转业后,肖宏强放弃了其他选择,他和江湾村签订了1600多亩土地(其中耕地1100亩、林地500亩)的承包合同,耕地每亩承包费560元,林地每亩承包费20元(主要发展林下经济),而且一签就是30年!给江湾村群众吃了一颗“定心丸”。
2011年以来,肖宏强种植良种小麦500多亩,种植良种花生800亩、玉米200亩,种粮年收入达120多万元。今年以来,他已栽桃树苗200多亩,准备间种西瓜150亩,拟种春花生400亩、夏花生300亩、玉米300亩。而且,准备新建蔬菜大棚种植区、瓜果长廊,目前已在规划中。
肖宏强充分利用临近淮河岸边林茂草丰的天然优势,大力发展生态立体农业。他相继购进了100多头肉牛、200多只山羊和10000多只土鸡,发展林下规模养殖。他用鸡、牛、羊的粪便入池发酵作为农作物的生态有机肥,把田间自产和收集的花生秧和玉米秸秆做畜牧饲料,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农场现已建成彩钢瓦顶办公室7间、库房9间、牛棚16间,砖墙石棉瓦顶羊圈16间、鸡舍18间。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加大对家庭农场的扶持力度,这让我更有干劲了!”肖宏强在本县第一个申请注册了正阳县首家家庭农场——“正阳县军耕家庭农场”,注册资金500万元;还另外注册了“军耕花生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注册资金300万元。家庭农场规划蓝图涵盖了粮油作物种植区、瓜果蔬菜种植区、家禽养殖区、牛羊养殖区、水上养殖区、葡萄瓜果长廊、废物处理利用区、休闲庄园、办公楼,以及其他配套设施。
“按照发展规划和淮河沿岸蔬菜种植传统,目前,生态园以种植露地蔬菜、无公害大棚蔬菜、瓜果、花生为主,与畜禽养殖相结合,积极发展多品种生物种群共生,多层次利用的立体生态农业。”肖宏强对他的“生态农业庄园梦”充满信心,“我的长期目标是,利用淮河无污染河水、天然沙滩、林木连绵、鸟语花香等优美的自然环境,以及江氏宗祠人文景观,建设集乡土文化、生态农业、休闲观光、餐饮娱乐为一体的文化生态庄园。”
延伸阅读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网站5月28日发布的《2012年度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统计公报》称,2012年军队转业干部安置任务顺利落实,全年安置军队转业干部4.6万余名。其中,安置到党政机关和参公事业单位的占计划分配总数的82.1%,其他事业单位的占16.5%,国有企业的占1.4%;1.2万余名师团职干部得到重点安置,4100余名功臣模范以及长期在艰苦边远地区和特殊岗位工作的军转干部得到照顾安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