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公司时讯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3年6月3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铁四院:
研发起步早 开放促创新
本报记者 郑明桥 通讯员 吴志华

今年4月,丹麦、挪威、瑞典筹建一条600公里高铁。北欧高铁代表团赴华考察,指名与中铁第四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洽谈。此前,法国阿尔斯通公司主动邀约铁四院,联袂竞标中国高铁市场。法国、德国、日本、丹麦的一些知名工程公司,先后与铁四院建立技术合作关系。

这些国家和企业看中的是两条:其一,中国9300公里正在运行的高铁,超过60%贴着“铁四院”标签。其二,众多中国高铁创新技术,众多国际高铁最新技术标准,出自铁四院。

中国高铁技术何以后发先至,由引进国变成输出国?铁四院副总工程师戚广枫说出一句颇含哲理的答案:技术向无国界,往来皆能受益。

高铁三大技术:接触网、轨道、信号。此网由受电弓和供电接触导线两部分组成,二者平顺接触的稳定性,决定列车运速快慢,双弓重联时更是一大难题,日本新干线双弓重联运行时速最高280公里,德国、法国不超过300公里,经铁四院设计,中国达到了350公里。

接触网输出高压电驱动列车,钢轨传输信号控制列车,接触网还得通过钢轨接地,避免人员触电。铁四院将中国、德国和法国的技术思路融为一体,解决了德国无砟轨道绝缘好、信号差,日本、法国高压电接地方式存在安全隐患的问题。中国方案,成为全球高铁典型模式。

正在申报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的接触网无交叉定位技术,避免受电弓切换网线的故障隐患,可帮助部分欧洲高铁提升技术。

戚广枫介绍了多项“中国领先”和“中国输出”。他说:“我们是技术创新的输出方,又是技术交流的受益者。”

铁四院在国内最早研发高铁,副总工程师许克亮称,上世纪80年代初,一般中国家庭还在羡慕一台凤凰牌自行车时,“我们就动手了”。

主动性来自一项研究:审视西方走过的路,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必然出现高铁。

盯住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以及中部城市群,铁四院较早开展了高铁网规划和勘察设计研究,后研究转为“国家委托”。

1995年,铁四院成立高速铁路专门部门,“技术人员把行李放在办公室,国际、国内哪里有高铁研讨活动就去哪里”,然后汇总信息,结合国内不同地区情况,再研究、再设计。

“郑西高铁需要通过湿陷性黄土,国外没有类似研究,我们研究解决。”

“高标准客货共线是一道世界技术难题,铁四院改良膨胀土土质,用作路基填料,解决了难题。”

“过去30年,铁四院进行了208项科研,累计投入3.7亿元,每年用于研发投入比例不低于年收入的3%,创造了42项高速铁路技术国际规范和标准。”许克亮说。

“没有提前二三十年想问题,做研发,便没有今日中国高铁。”许克亮解释,“全靠买技术,不仅受制于人,而且没那么多钱,况且受地质条件影响,全引进不能解决中国个性问题。”

“因此,创新不能只是短期行为。”他说,“必须要有战略前瞻,方能攀上世界顶峰。”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