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经济时评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3年6月3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莫让人情变了味儿
□ 本报评论员

一张张请柬被戏称为“红色罚款单”,无可奈何的滋味尽在其中。人情人情,贵在“情”,贵在“诚”,应情真意切、不落俗套,免除送礼、收礼、回礼恶性循环的烦恼

每逢节假日临近,各种人情消费就开始大行其道,订婚、结婚、开业、升职、乔迁……不少人尤其是年轻人,不得不一边做着消费预算,一边咬着牙关勒紧裤带。

有调查显示,我国户均人情消费支出占家庭总收入的比重高达7.9%,农村家庭更高,达11.4%;53.2%的受访者感觉人情消费给自己造成了沉重负担,其中15.6%的人认为负担“很重”。本来正常的人情来往成了一件烦心事,让人脸上笑、心里苦。一张张请柬被戏称为“红色罚款单”,无可奈何的滋味尽在其中。

中国文化自古“尚礼”,所谓“往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往亦非礼也”。传统乡土社会中,人们聚族而居,相濡以沫,一方有喜,八方来贺,以人情消费作为礼尚往来的必要支出维系着亲情、友情、乡情,在社会生活中发挥着建构人际网络的重要媒介作用,一直延续到今天。但是,得益于人情,也受累于人情,当人情消费落入了攀比、从众、要“面子”等观念误区,就会变得惹人生厌。别人送多我送少是没有“面子”,别人送我不送更没有“面子”,更有甚者,一些地方还滋长了“人情回报”的不良风气。这次送出去多少,下次就要巧立名目赚回来,长此以往,人情味儿越来越淡,交易味儿越来越浓,在难以摆脱的“红色锁链”之中,人情消费渐渐失去了贺喜祝福、表达情意的本来面目,污染了文明向上的社会风气,也使得一个好的民间习俗变成了陋习。

人情人情,贵在“情”,贵在“诚”。我国古代有“折花逢驿使,寄与陇头人。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的千古绝唱,平淡中显示高雅意境;西方社会则倾向实用和手工制作的礼物,一束鲜花、一瓶好酒,自制的甜点、绣品,俭朴中道出真挚友情。其实,加深感情、增进友谊的形式很多,逢年过节发个贺卡、打个电话、道个祝福,遇有喜事送束鲜花,同事朋友通过小聚会交流感情,亲戚邻里互相帮助,不仅情真意切、不落俗套,还免除了送礼、收礼、回礼恶性循环的烦恼。

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移风易俗,建立和谐的社会人情消费关系,需要社会舆论的正确引导,更需要大家都行动起来,从我做起,建立理性的人情消费观。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