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版:区域经济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3年5月31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随着我国“四纵四横”铁路快速客运通道的陆续建成,“高铁效应”已经集中显现。宁杭、杭甬高铁日前开始试运行,加上此前开通的京沪、京广和哈大线,我国高铁网络初步形成的同时,也正给沿线地区带来产业新机遇——
高铁牵线产业兴
本报记者 白海星 通讯员 李 慧
一列由北京南开往天津的京津城际动车组驶入天津站。 杨宝森摄(新华社发)

安徽滁州

提速产业转移

搭乘京沪高铁开通的机遇,滁州深度融入长三角,产业转型升级全面提速。

“庞大的人流以及由此带来的资本流、信息流、技术流等,让高铁经过之处变化惊人。”滁州市发改委主任刘茂松介绍说,京沪高铁为滁州承接产业转移升级带来新商机。

滁州高铁站向东北方向10公里,沿104国道,由苏州工业园区旗下中新集团与安徽省滁州市政府共同合作开发的苏滁现代产业园将在这里崛起。这是安徽省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先行先试、承接合作”的示范项目,是长三角地区合作峰会协调推进的重大项目。

“高铁给滁州带来的便利条件,吸引了园区最后落地。”苏滁现代产业园管委会副主任吴彬说,是高铁动车拉动了滁州外向型经济的发展,让苏州工业园区这只金凤凰能最终落户滁州。

“滁州现在成为名副其实的高速出路,区域性交通枢纽地位进一步强化。”刘茂松指出,京沪高铁连接国内两大经济圈,从滁州往南,是以上海为龙头的“长三角”城市带;从滁州往北,还有北京、天津、济南等城市。当前,滁州正在加快推进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高铁缩短了滁州与“长三角”和京津的距离。

博润电脑配件有限公司董事长范劲松告诉记者,他很庆幸选择了滁州,因为便捷的交通能使企业用低成本赢得丰厚的回报,公司已经将全球最大的电脑配件生产流水线移到了滁州。

随着高铁时代的到来,滁州正积极谋划高铁经济,建设以发展商贸物流、金融服务、商务居住、旅游休闲、高科技加工等为主要内容的高铁站区。

湖北咸宁

低碳产业“升温”

本报记者 魏劲松 通讯员 田期汉 孙方成

总部位于广东的南玻集团何以落户湖北咸宁,并成为当地产业转型升级的重点企业?这都得益于武广高铁的开通。武广高铁的开通,拉近了咸宁与湖南、广东等地的距离。喝完早茶,下午到咸宁泡温泉、赏桂花、游赤壁,已成为不少广东市民周末休闲的重要方式。“本周我接触了4家有投资意向的企业,有2家来自广东。目前,我们引进的项目70%都来自广东,入驻企业的科技含量也越来越高。”咸宁市经济开发区副主任李专用两组数据直观反映了咸宁已经成为承接“珠三角”产业转移的沃土。

咸宁市委书记任振鹤说:“随着京广高铁全线开通,依托生态、资源和区位优势,咸宁在承接产业转移方面又开始了新一轮‘提速之旅’。”

高铁带来的信息、资本、人才、科技、管理等资源,最大限度地提高资源开发利用的集约度。依托绿色资源,拉长低碳产业链,目前,咸宁市已初步形成核电、火电、风电、水电、生物电能、抽水蓄能发电、垃圾焚烧发电并存的新能源发展格局。

在承接产业转移的同时,咸宁提出了生态工业新城的口号,高标准建设生态园区,对引入的产业项目设置了严格的环保门槛,坚决杜绝不符合环保政策要求、高能耗、高排放、高污染项目入园。

高铁开通后,物流成本下降,吸引了中百仓储、武商量贩等一大批省内外大型连锁企业进驻咸宁,咸宁市的商贸物流发展迅速,农产品“南运”瓶颈也大为缓解。

目前,咸宁三次产业比重调整为18.1:47.8:34.1;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674家、净增54家。

沈阳与铁岭驶入“蜜月期”

本报记者 孙潜彤

哈大高铁进入辽宁,两个最近的城际节点就是沈阳市和铁岭市,十几分钟就可以乘高铁穿行两个城市。两个城市的产业也伴着高铁和城际铁路的开行,亲密融合逐渐加速。

铁岭高新区引进的项目中,有70%来自沈阳。沈阳新松机器人自动化公司是新型工业化的代表性企业,该公司总裁曲道奎说,到铁岭投资一年多,他对铁岭“主动融入”的劲头感触颇深。铁岭以前主要为沈阳提供大量的优质农产品,现在通过沈铁经济一体化,铁岭开始由以传统农业为主的地区,实现向新型工业化城市的华丽转身。

沈阳雄厚的装备制造业基础为铁岭心仪已久。铁岭市延伸放大这一基础优势的思路是“甘当配角、全面对接、错位发展、发挥优势、实现双赢”。铁岭市已经在新台子、腰堡两座新市镇依次摆放了5个工业园区,着力在先进装备制造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上实现突破,加快与沈阳产业融合。比如依托沈阳汽车产业,铁岭借势发展专用车产业集群。投资24亿元用于专用车基地的基础设施建设,引来华晨金杯集团等沈阳的汽车龙头企业,迅速形成了产业特点鲜明的专用车产业集群。目前,在沈铁工业走廊这条经济隆起带上,以专用车、换热设备和起重机械产业集群为代表的12个重点产业集群正逐步集聚壮大,成为铁岭市工业经济发展中的闪光点和拉动经济发展的强大引擎。

作为沈阳经济区核心城市,金融服务业是沈阳的强项。经济区内各城市商业银行均已在沈阳完成设点布局。而铁岭把目光锁定在打造金融服务后台基地上,将金融部门的文档中心、理赔中心等后台部分吸引到铁岭,目前规划面积3.5平方公里的金融服务后台基地已部分交付使用,多家金融机构已经入驻或签订了合作协议。

高铁和城际铁路、经济区城市高速环线为沈阳经济区城市商贸交往大大提速,铁岭正在打造东北物流城,充分发挥高铁等便捷交通带来的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效应,建设功能完善、覆盖面广的一体化区域物流网络,同时大力发展会展业、旅游业,推进铁岭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高铁改变经济地理版图

□ 喻 剑

如何看待高铁效应?

高铁紧密连接城市,以超过每小时200公里的速度载运沿线乘客,充分释放了运力,极大增强了区域的通达性。从2003年国内第一条高铁——秦沈客运专线通车至今,高铁运行速度快、载客量高、输送能力强、正点率高,其运营有效缓解了原有普通铁路网运力紧张的局面。在应对节假日特别是春运高峰期出行客流的分流中,高铁发挥了关键作用。

但高铁效应远不止于此。不同于普通铁路,高铁载运的主要是与经济活动直接相关的商务旅客和游客。人这一市场要素在区域发展中的作用,愈发明显地体现在了高铁经济中。本组报道的滁州、咸宁、铁岭的案例里,城市产业的发展契机,都始于高铁通车后,外地客商对当地的考察访问。高铁拉近了人们的距离,频繁造访的外地客商,带来的不只有资金和项目,还有先进的技术和发展理念。

高铁列车拉来产业园,拉来的并非产业园里的厂房和机器,而是客流、资金流和信息流,这也是高铁驱动区域与城市发展的表现与成因。“火车一响,黄金万两”,高铁时代的要素流通,让这句老话有了新的涵义。

放在我国实施开放开发战略、快速推进工业化与城镇化、国内经济结构调整与产业升级的大背景下来看,通过高铁促进区域间的产业转移,十分必然且必要。我们看到,高铁带来的是巨大的经济社会效益,高铁能满足百姓出行的需求、产业转移的需求、城市建设和经济结构调整的需求。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