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打造中国经济的升级版,最坚实、最可靠的基础是企业。在复杂的经济形势下,企业只有敏锐地捕捉到国内国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新变化,主动寻找转型升级新空间,才能逐渐摆脱危机困扰,立于市场竞争的不败之地。
本期“经济日报 中央电视台联席评论”关注话题——打造“升级版” 企业是关键。
在春季广交会上,许多外贸企业在创新技术、开拓市场、树立品牌等方面都显示出可喜的进步。一系列的变化,生动地展现了企业寻找“危中之机”的种种努力,对促进经济转型升级也将产生重要影响。
打造中国经济的升级版,最坚实、最可靠的基础是企业。没有企业的转型升级,无论转方式还是调结构,都只能是空中楼阁。今年以来,我国外贸在逆势中开局,面对来自国际市场需求不足、传统竞争优势弱化、贸易摩擦日趋加剧以及国内要素成本上升等多重压力,1至4月出口增长17.4%,实属不易。这来之不易的增长也是诸多企业在国内外市场“倒逼”机制作用下,不断提升自身竞争力的积极成果。
以电子信息产品为例,身处激烈竞争漩涡的海信集团经过艰苦探索,推出了采用38项创新技术的全球操作速度最快的智能电视。再看传统制造业,在巨大的市场竞争压力面前,越来越多的企业通过加大先进设备和研发投入,大幅缩短了产品量产周期。
据中国轻工工艺品进出口商会披露的信息,很多轻工外贸企业的研发投入已达到销售总额的3%至5%。原先以劳动密集型为主的产业特征正在朝着劳动密集和技术、资金密集型并重的方向转变,企业加工制造程度随之逐步加深。
需要指出的是,眼下的积极变化仅仅是初步的,危机之中的风险与挑战依然存在。就目前情况而言,对于众多企业,尤其是从事加工贸易的大量民营企业来说,如果只顾埋头挣钱、被动接受市场选择,是极其危险的。在复杂的经济形势下,企业只有敏锐地捕捉到国内国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新变化,主动寻找转型升级新空间,才能逐渐摆脱危机困扰,立于市场竞争的不败之地。
从国内看,企业抓紧做好研发、销售与生产的区域部署,应是缓解其生存压力的可行之策。企业不仅要继续充分利用东部沿海地区技术、市场信息密集的区位优势,夯实产品研发、销售的基础,还要努力把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与中西部地区劳动力资源比较优势更加紧密地结合起来,加快生产加工基地向内地转移,对冲要素成本上升压力,争取更大的市场主动权。
从国际看,企业及时推进接单、渠道和目标市场的调整转型,亦是争取市场主动权的不二选择。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前,国内加工贸易企业主要是从国际大买家手中接单、借国际大买家渠道销售、以美欧日等主要发达经济体为目标市场,换取自身生存与发展空间的。危机爆发后,市场形势急剧恶化,大量代工企业生存环境由盛转衰。但危机中也蕴含着中小企业重新定位目标市场,并借此摆脱国际垄断买家控制的新机遇。2012年,我国与巴西、俄罗斯、印度和南非等金砖国家的进出口额分别增长188.5%、83%、72%和327%,这充分说明,在发达经济体市场衰退的同时,新兴市场贸易份额显著上升。特别是大宗加工贸易受阻后,小批量、高端细分市场和时尚产品需求机遇凸现,从而使长期受制于国际买家的国内加工企业不仅有机会而且有条件进行接单方式、渠道资源和目标市场的整合,开辟了企业在国际市场立足的新空间。
进一步看,在世界经济与中国经济同时面临深度调整的特殊时期,企业在积极寻求转型空间的同时,还应不失时机地强化自身品牌建设。要把提高自身产品质量、开发人无我有的核心技术和强化引领市场需求潮流的拓展能力,统统凝聚到企业品牌建设之中。通过不断提升企业品牌的内在价值,持续激发企业转型升级的内在动力;通过不断增强企业品牌的市场渗透力,强化企业掌控转型升级的竞争力。当越来越多的企业转型升级的“星星之火”蔓延为转方式、调结构的“燎原之势”,中国经济的升级版必将在世界经济的竞技场上释放出更大能量。
(本文执笔:黎 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