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版:聚焦三农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3年5月30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院士“把脉问诊”到橘园
本报记者 刘 麟

中国工程院院士、华中农大校长邓秀新教授是我国柑橘业的首席专家。湖南泸溪县是中国椪柑之乡。近日,邓秀新院士和湖南农大邓子牛教授等专家来到泸溪,为当地的椪柑产业“把脉问诊”。

站在湖南泸溪县武溪镇黑塘村的橘园里,俯瞰峒河两岸,满坡满岭尽是郁郁葱葱的椪柑林。邓秀新和邓子牛一行来到村民杨顺放的橘园里。这个面积约4亩的橘园去年刚刚经过品种改良,今年开始挂果,结果均匀。邓秀新行走在树丛中说:“今年椪柑挂果好,要重点加强病虫害防治,最好隔蔸品改,既能降低密度,又能减少损失。”

“先前椪柑集中在11月成熟,现在砍掉了枝叶,重新嫁接了早蜜椪柑,可以提前1个月上市,错峰上市了,价钱会更高一些。”早蜜椪柑品改示范基地负责人说。

“为了保证品种纯正,采穗圃不能用高接换种的办法来繁育接穗。”在仔细察看品改基地和采穗圃后,邓秀新对泸溪椪柑品种改良提出建议。

泸溪县地处武陵山区和沅水中游,四季分明,气候宜人,是国家农业部授予的“中国椪柑之乡”。上世纪80年代,泸溪高级农艺师杨胜陶主持选育出“8304”、“8306”两个椪柑优良株系。通过品种改良,推动了泸溪椪柑产业的大发展。“泸溪椪柑”成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绿色食品、无公害农产品。现在,泸溪县椪柑总面积达30万亩,年产量19万吨,年产值约2.1亿元,全县农村人口人均1.2亩,占农业总产值的40%以上。

近年来,泸溪的柑橘产业遇到一些发展难题,由于树龄偏大,树势老化,品种单一,造成泸溪椪柑产量下降,市场竞争力疲软。于是,泸溪将椪柑改良提质作为重振柑橘产业的重点来抓,加快椪柑标准园建设。泸溪整合资金,改接早熟椪柑,加强技术培训,推进椪柑标准化生产。目前,该县椪柑标准园已有6万余亩,每亩产量稳定在3吨左右,优质果率达85%以上。

泸溪县还加强与大专院校的技术合作,先后从中国农科院、华中农大、湖南农大等大专院校聘请了10余位专家教授,为破解制约椪柑产业发展难题提供技术支持。

2010年5月,邓秀新院士专程到泸溪,深入田间地头与橘农、销售和农业技术人员共同探讨椪柑产业发展。在田间,他看到部分橘园密度过大,他建议,要及时实施密改稀,每株橘树要有独立树冠,才便于光合作用;要加强橘园培管力度、创建标准化橘园,要让椪柑走提质增效之路。

2012年8月,邓秀新又委派他的学生专程到泸溪进行社会实践,对泸溪椪柑产业发展做出了专题调研报告,提出发展建议。

经过实地考察,邓秀新对泸溪的椪柑产业发展再次开出“良方”:武陵山区气候条件好,生态环境好,产业发展前途广阔,要增强信心,增加投入;要推进标准园建设,改造现有橘园,实现提质增效;要扶持龙头企业,加强科技支撑:要加强品改,做好高接换种,抓好培训,做好土地流转。

橘农们听了邓秀新院士的现场指导,信心满满。泸溪红山柑橘专业合作社理事长谭永峰说:“邓院士的现场指导,让我茅塞顿开,今后我们要下大力气实现椪柑品质提升,加强品改和标准园建设,让椪柑优质果率达85%以上。”

编后

科技让土地更有魅力

柑橘在泸溪种植历史悠久,是传统农业产业。但传统农业产业要成为支柱产业和富农产业不是顺其自然的事,需要采取多种措施,下大力气去推动。特别是要借助现代科技的力量,对传统农业进行改造。泸溪椪柑能够在市场上叫好,两次重要的科技攻关发挥了关键的作用。科技让泸溪椪柑焕发出新的活力,科技让土地焕发出新的魅力。

我国各地农业生产条件千差万别,有的地方适合种棉花,有的地方种植苹果有优势,有的地方长期以来一直是茶叶主产区。因此,农业科技的推广示范,必须要有针对性地选择技术精品,找准当地自然资源和自身科技成果的最佳结合点,在有市场需求的情况下,进行推广示范。惟此,才能充分发挥农业科技的支撑和引领作用,扩大农业科技成果的覆盖率、到户率和应用率。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