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讨个公道,许多劳动者曾跌跌撞撞地踏上了维权之路,但却在维权过程中碰得遍体鳞伤。法律知识的匮乏、冗长的处理过程,再加上“赢了官司,丢了饭碗”的风险,意想不到的艰辛与困惑,往往让他们心灵饱受熬煎。最终,不少人只好选择了放弃维权,而这也无形中助长了侵权企业的违法气焰。
近年来,社会各界对劳动者维权普遍给予了高度重视。一些机构在不断加大法律宣传力度的同时,还印制出版了不少劳动者维权手册、指南,甚至“秘籍”,希望借此可以帮助劳动者实现自己的“维权梦”。但是,劳动者维权之路荆棘密布、泥泞难行仍是不争的事实。
在劳动合同法等法律法规对企业用工制度均有明确规定的情况下,众多企业为何敢于阳奉阴违,肆无忌惮地侵害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呢?这与现实生活中法律执行的偏差、劳动执法部门监管不够主动、解决问题的机制过于程序化、有些工会组织的无作为等,都有着密切关系。
客观上,处于劣势的劳动者是无力与用工单位抗衡的。地位的不平等铸就了力量对比的悬殊。一些侵权企业遇到劳动者维权,便利用现行的劳动争议案件处理制度,别有用心地走完工伤认定、工伤认定复议、劳动能力鉴定、申请重新鉴定、工伤赔偿仲裁、法院起诉等所有程序。试想一下,这样的维权成本劳动者承担得起吗?
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是建立和谐社会的基础,而要建立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有效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是关键。我们不能将劳动者“维权难”一概归结在他们法律知识缺乏、维权意识薄弱上。说到底,就是不能把维权当作只是劳动者自己的事儿!在具体工作中,有关部门如果能在法律法规允许的范围内尽量简化劳动者维权的程序,缩短结案期限,提高执法效率,加大对侵权行为的惩治力度,很明显,这将为劳动者维权铺设“绿色通道”。总之降低劳动者维权成本,让劳动者在维权的路上走得轻松一些,应该成为全社会的共同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