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我国高校应届毕业生达699万人,创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最高纪录。受经济增速放缓、产业结构转型和国家招录政策调整等因素的影响,就业形势严峻,大学生就业难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最近,本报收到大量读者来信,呼吁大学生转变就业观念,从实际出发,勇于到基层一线和艰苦地方去。
能发挥专长就好
我是一名今年即将毕业的大学生,毕业后我将回到家乡,成为县电视台的一名记者。近日,习近平主席勉励大学生要志存高远,脚踏实地,转变择业观。这给我们大学生转变就业观念指明了方向。
经济的快速发展及其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是大学生就业的底气和信心。有强大的经济引擎做支撑,选择传统观念里的“冷”行业、到农村、到基层去及自主创业的大学生越来越多。多样化的就业观正在成为大学生就业的新趋势,梦想之花将在多样的就业选择下更加灿烂。
国家的日渐强盛,让作为应届毕业生的我看到了未来职业发展的光明前景,尽管我曾到中央媒体实习,也发表过不少作品,但我还是决定回家乡的县电视台做记者。虽说基层记者工作比较艰苦,但很适合自己,能学以致用,发挥自己的特长。我会脚踏实地,努力提升业务水平,早日实现自己的职业梦想。
现在,我们欣喜地看到,国家扶持大学生创业的政策措施不断加强,为大学生就业和长远发展打破了制度壁垒。对于我们大学生来讲,即使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又有何惧!
(中国矿业大学 徐张赢)
广阔天地有作为
广大农村、边远地区、基层是吸纳毕业生就业的最大空间,可供大学生施展才华的空间也很广阔。尤其是近年来,国家对鼓励大学生到基层就业制定了一系列优惠政策。笔者认为,大学生在基层能得到多方面锻炼,积累实践经验,更有发展的潜力,对个人成长是极为有益的。
笔者所在的山东济宁田黄镇,是典型的山区乡镇,经济相对落后。2010年,镇上建起了一个针织品公司,2012年销售针织服装600万套,销售额达9000多万元,解决当地劳动力近150人。这样一个偏远山区建立了企业,很快就吸引了一批具有专业知识的大学生前来就业。毕业于吉林美术学院动画设计专业的孔凡冰在谈到为何选择来这里就业时说:“在大企业虽然其他条件比这儿好,但在这里,我就是厂里的设计师,能充分展现自己的才能。进厂半年的时间里,我设计出了21个童装图案,其中进入市场的就有13个。在乡镇小微企业里就业,虽然偏远落后,但随着国家城镇化政策的实施,发展前景一定是广阔的。”除孔凡冰外,该公司还有9名大学毕业生。他们共同的看法就是:想就业就要转变观念,农村广阔天地大有作为。
针对城乡青年就业理念的变化,作为首批国家级创建创业型试点城市的济宁市,不久前推出30条新政,力解就业难题。其中,“鼓励自主创业,以创业促就业”的政策尤其引人关注。在这些政策的鼓励下,不少青年都转变了就业的观念,带来了就业新风,偏远山区也有了吸引力。
(山东济宁日报社 丁永宏)
保持平和心态找准自身定位
近年来国家不断出台各种政策,努力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虽然也取得一定成效,但是短期内,就业形势依然不容乐观。因此,大学生在就业观念转变中,一定要解开以下几个不等式,给自己一个准确的定位。
大学生≠准“白领”。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已经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转变,但不少大学生依然抱有“天之骄子”的优越感。实际上不同工作岗位只是社会分工不同,并无高低贵贱之别,要以普通劳动者的心态和定位选择工作。
大城市≠大作为。虽然在大城市工作生活条件优越,但大城市人才济济,刚毕业的大学生,即便是能找到某个岗位,但在最初几年崭露头角的机会非常少。而一些二三线城市尤其是乡镇,则人才极其缺乏。大学生若自愿当村官到基层工作,或者选择一些相对低端的岗位,通过奋发努力,不仅成才的周期缩短、机会更多一些,而且在以后发展中将拥有更足的底气。
在民企≠未成才。随着经济体制的改变,就业已步入多元化的时代,无论是行政事业单位,还是国企、民企,只要能找到发挥自己能力、实现自己价值的岗位,都是成才的表现。
高学历≠高就业。有些企业用人,并不在乎求职者的学历有多高,而是在乎能给企业直接带来多大效益。因此,很多职业学校的学生,一入学就被预订,刚毕业就被“疯抢”一空;而有些“211”或“985”的高校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却出现屡试不中的现象,就足以说明这个问题。
当前,高校毕业生面临毕业之际,建议大学毕业生及其家长,要保持平和的心态,放下身段转变就业观念,给自己一个准确的定位。有道是行行出状元,只要就业后能勤于学习,善于思考,精于做事,就一定会迎来人生出彩的机会。
(河南省郑州市中原西路 薛培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