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版:理论周刊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3年5月24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救灾重建彰显制度优势
广东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

从汶川到雅安,短短5年间,突发的地震灾害以一种特殊的方式,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国家的成长,看到了一个民族的团结,看到了灾难中坚挺的中国脊梁,更真切地感受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独特优势。

集中力量办大事的能力,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有利于集中力量办大事、有效应对各种风险挑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既注重发挥市场的作用又注重加强宏观调控,既充分尊重和保障个人民主权利又能形成共同意志、集中力量办大事,既注重调动活力又富有效率,使党和政府拥有强大的应急动员能力、资源调配能力、统筹协调能力和驾驭复杂局面的能力。地震发生后,党和政府及时快速动员调配各种资源、从中央到地方统一组织协调、各机关部门有效运行,保证了灾后及时救助和社会秩序的稳定。在汶川救灾重建中,震后10天完成1500多万人应急安置,震后100天完成1200多万人过渡性安置,震后3周年之时完成了95%的国家重建项目,创造了世界救灾史上的奇迹。芦山地震救援工作更加科学合理,救援高效有力:震后32分钟四川省政府启动抗震救灾一级响应,震后2小时空军机组到达震源地上空,震后15小时雅安通往震中芦山救灾主通道抢通、震后30小时宝兴结束“孤岛”状况,仅十多天时间抢险救援基本完成,灾后恢复重建已经展开。这一切都显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抵御各种风险和灾害的能力,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办难事的能力,为世界所赞叹与肯定。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有利于调动广大人民群众和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复杂的国情和艰巨的任务,需要凝聚全国人民的力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兼顾各个阶层、群体、党派、民族的利益以及人民群众的各项权利诉求,能够更好地集中全国人民的意志,整合其利益,形成强大凝聚力和动员力。面对突如其来的巨大灾难,广大人民群众以强烈的主人翁意识,大力发扬全国一盘棋精神,一切为了灾区、全力支援灾区,主动投身抗震救灾和恢复重建工作中。在汶川灾后恢复重建中,上万亿元重建资金顺利筹措,几十万建设大军迅速组织,四万多个重建项目快速推进;在芦山抗震救灾中,短短几天内,400多支专业救援队伍、上万医务工作者、数十万志愿者奔赴灾区,数百万吨食品、药品、帐篷、机械等救灾物资通过空中、铁路、公路、水路驰援灾区。抗震救灾的事实再次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在应对巨大灾难和突发事件时能够举全国之力办大事,这正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生动体现。

以人为本、民生优先的理念,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有利于保障和改善民生、实现人民共同富裕。把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作为根本出发点,坚持效率与公平、先富与共富的有机统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一个突出点。抗震救灾和恢复重建坚持“以人为本、民生优先”理念,树立“救灾就是救民、重建就是为民”的思想。在汶川灾后重建中,优先推进住房重建,震后一年内,365万户震损住房修复加固全面完成;震后一年半,150万户农房重建全部完成;震后两年,26万户城镇住房重建基本完成。高标准高质量建设学校、医院等公共服务设施,规划重建3002所学校、1362个医疗卫生机构已交付使用,标准更高、功能配套更全、服务能力更强,并成为最安全、最牢固、群众最放心的避险场所。着力解决灾区群众的特殊困难,157.5万因灾失业失地人员实现就业,妥善解决了20万耕地损毁农民的安置和生计问题。重建后的灾区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显著改善,群众说,现在灾区“最漂亮的是民居,最安全的是学校,最现代的是医院,最满意的是百姓”。在芦山抗震救灾中,地震刚一发生,习近平总书记第一时间作出重要指示,要求把抢救生命作为首要任务;李克强总理当日下午就抵达灾区指导抗震救灾工作,发出“一刻不能停”的救援指令。从中央到地方,所有抗震救灾机制迅速启动:震后53秒,第一条震情微博发出;3小时内,第一支救援部队火速到达震中;一天后,首趟铁路抢险救援专列已到达灾区;两天后,国家应急广播首个定向应急频率芦山开播……现在,抗震救灾工作已经取得阶段性胜利,受灾群众得到妥善安置,灾区生产生活正在恢复正常,人心安定、社会稳定。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有利于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由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个领域的根本制度、基本制度和具体制度组成的一整套相互衔接、相互联系的制度体系。汶川灾后重建,坚持把恢复重建与跨越发展相结合,注重增强“造血”能力,使当地生活生产迈上新水平。在重建过程中,把基础设施重建作为基础性、先导性工程,建设了一批关系长远的基础设施重大项目,整个灾区基础条件得到极大改善;重建城镇注重城镇道路、供水、配气等市政设施建设,建成了一批布局科学、功能配套、具有现代风貌的新城镇;生态环境加快修复,林草植被基本恢复。同时,把产业重建作为实现灾区发展振兴的基石和支撑,积极培育壮大优势产业,抓住时机淘汰落后产能,着力增强灾区自我发展能力,一批重点企业借势推动技术升级、电子信息、汽车制造、油气化工等产业迅速崛起,引进了一批重大产业项目和优势企业,促进了产业集中集约发展。目前,汶川地震灾区基本生产生活条件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得到全面恢复并超过灾前水平,实现了“家家有房住、户户有就业、人人有保障、设施有提高、经济有发展、生态有改善”的重建目标,不仅基础设施、人居条件、社会形态实现了巨大进步,而且在经济结构、产业布局等方面进行了优化升级。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在灾难面前,中华民族迸发出强大的爱国主义精神、集体主义精神、社会主义精神、人道主义精神,使整个世界都看到了中华民族的强大力量,充分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优越性。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有吃苦耐劳不畏牺牲的优良品格。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使这种精神特质具有了新的时代内涵,并在这场抗震救灾的伟大斗争中集中地表现出来。抗灾抢险中,英勇的中国人民毫无畏惧,党员干部身先士卒,人民军队冲锋陷阵,白衣战士舍生忘死,灾区群众奋起自救。灾后重建中,勤劳勇敢的中国人民迎难而上,全国上下大力弘扬抗灾救灾精神,集全国之力支援灾区恢复重建,灾区广大人民群众发扬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精神,重建物质家园和精神家园。在这场艰苦卓绝的斗争中,中国共产党、人民军队、中国人民泰山压顶不弯腰,生死较量不退缩,千难万险不放弃,巨大困难不低头,在灾难中奋发,在废墟上崛起。这是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升华,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取得的新成果。

汶川恢复重建和芦山抗震救灾的伟大实践充分表明,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具有巨大的优越性,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团结各方渡难关;中国共产党具有强大的战斗力,能够应对各种风险考验、驾驭各种复杂局面。只要我们坚持发挥政治和制度优势,就一定能够战胜前进道路上的一切艰难险阻。

(执笔:温宪元 张造群)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